穿越之大民国 三百五十六节 参军潮(1/2)

x,最快更新穿越之大民国最新章节!

三百五十六节

参军潮

当日侨们得知自己不会被集体灭了,而是转移一个地方,让他们自己生活在一起,跟中国人隔离开来后,他们中间的恐惧消散了,也没什么怨言爆发出来,当然要是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如此,恐怕就没这么好说话了。\\www。Qb5//这就像是吃窝窝头长大的人,偶尔吃顿肉就很满足了,可是天天吃肉长大的人,工资少点就不干了。当他们收到集合令的时候,恐怕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命运会跟日军进了南京后的南京老百姓一样,此时突然得知这样的结局,不但不抱怨,反而感激呢.

当然他们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好地方,第一批去的人住的简易的木头板房,他们安顿好后,要给后来人继续搭建住处。然后这些日本人要在荒无人烟,没有中国人愿意去的大盐碱滩上开垦荒地,先要引水浇灌洗去土地中的碱性,然后才能进行播种,恐怕几年之内土地都是极为贫瘠的。而他们在这里要居住几年,谁也说不好,但只要能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赵书礼没空操心这些日本人的动向,他现在更加关注军事方面的政务。

比如扩军。

扩军是必然的,虽然说战前塞北就长期保持着五十多万人的兵力,但是这样的兵力打一场战役是够了,但是要跟日本长久作战,显然是就差了很多。而塞北的预备役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但是预备役中接受过训练的也就七八十万人,现在也都已经开始编入正规军了。但是这显然还是不够,对原来历史上那个二战和抗日印象深刻的赵书礼认为,至少要拥有五百万军队,才能保证中国在战后得到应有的地位。甚至塞北保持五百万军队,也有打消战后蒋价石向他发动内战的想法,因为谁也不知道那时候局势是什么样的,要是那时候蒋价石受到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的蛊惑,比如美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的话,那么战后赵书礼要争取中国国际地位的想法也难以实现,最后的赢家只能是美国一家了。而万一那时候中国过于强大,以赵书礼对美帝的理解,他们是完全有可能这么干的。

塞北现在人口已经接近七千万人了,当然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真正的城市人口三千万左右,直接参与工业的不过一千多点人力。可以说还是一个办农业社会,当然日本此时的工业化也不高,双方相比半斤八两,但日本的基础比之塞北要雄厚,只是潜力跟拥有大量资源的塞北没法比。

这七千万人口中,新疆现在又将近一千万,外蒙条件比新疆要好很多,现在有两千万,甘肃八百万人,而人口中心塞北省则有三千多万人。而塞北的中心又是河套地区,这里的土地资源最好,苏芳主持修建的完备的水利设施覆盖了整个河套地区,经过这几年的改良,这里的土地已经全都成了良田和肥沃的草原。移民政策也让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一家一户的小农场遍地开花,大多数是十到二十亩的小农场,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军人家庭可以达到五十亩,或者有些思想灵活的农民会租借牧民的草场来开垦,他们的农场有的有上千亩。

赵书礼很快就到了河套地区视察,说是视察其实是鼓舞,因为情况他可以通过报表来了解。他现在把塞北的行政方式搞的一直很像企业,他是老总,徐新六算是他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各个部长是部门经理,而各省的省长则是一个个分公司的经理。这些部门定期通过报表像他反应情况,列出工作计划,上报完成情况。说起来这应该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但是亚追溯,其实可以追溯的明朝张局长的考成法,只不过明朝没有实行下去,不然估计也不会亡了。

赵书礼四处奔走,不停的做演讲,一个个村镇走过去。民心士气确实有实质性提高,百姓对参军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经过统计大约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的主动参军率。来开农牧区后赵书礼到了鄂尔朵思,这里是河套地区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军工业的中心。

赵书礼只看到了他经过之地,大量青年踊跃参军,却没想过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未必都是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