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三百五十六节 参军潮(2/2)

鄂尔朵思附近一个村子,这里是较早开发的的一个村子,村中的军属比例很高。这是因为当年第一批移民,完全都是军事移民,必须出男丁进入当时的绥西军才有可能分到土地。

村中最大的地主家里,女主人正哭哭啼啼,不停的埋怨丈夫。

“凭什么啊,你当年当兵也算是给整府打了天下了,现在还要儿子去。你明显有办法免兵役的,我们家完全符合条件,可你这木头就是什么都不做。你就眼睁睁看着儿子去打仗好了,看将来谁给你养老。”

男主人却没有理会女人的哭啼抱怨,而是背对着他,哈哈笑着。

“儿子长大了,有什么理由去阻止一个男人奔向战场呢。”

这男主人也是一个老兵,当年以他的参军为代价为家里换取了几十亩条件较好的土地,然后再军中又立了点小功劳,后来负伤退役后,整府有补偿了一些土地,现在他家有一百多亩良田,生活条件算是比较好的。男人伤的是一条腿,不能干重活,所以买了辆拖拉机。但是平时都是儿子开的,他可不会开,他只能驾驭牲口。看来儿子走后,他得好好学学了,甚至暂时要顾别人来帮忙耕种了。

老实说正是这男主人这样的老一代军人,给赵书礼打下了塞北的天下,他成就北地之王的道路上是用这些人的血肉铸就的。当然也不能说给赵书礼一个人打天下,是为了半个北中国百姓的福祉而战斗的,但是他们的功劳没人忘记,整府对这些伤残军人家庭是有很多优惠的,必然免兵役。按照制度男主人可以给儿子申请一个免兵役的名额,而且不止一种方式,拿出他的退伍军人证件可以申请一个,拿出他的伤残证件也可以申请一个,他立下的功勋证也能申请一个,但是他一个都没用。

就像他的话里说的那样,凭什么去阻止一个男人奔向战场的心呢,他战斗过,他儿子也有权利战斗。但是男主人话虽然说的豪气,但是背对着女主人的眼睛中其实热泪也在打转。

鄂尔朵思的参军热情也很高涨,这里是工业中心,有大量过着集体生活的工人,他们一转身就是很好的士兵。除了从事重工业生产,军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外,民用工业的产业工人都是要服兵役的。除了鄂尔朵思外,还有包头、归绥等工业城市也是重要的兵员地。

当然除了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这两大兵源外,塞北地区最近还出现了新的兵力来源。因为战争的爆发,大量的难民涌入,尤其是东北地区,九一八的时候,他们就迁移了一次,九一八结束后有的回去了,有的留下的,有的则是一部分家庭成员留下继续经营塞北整府给与的土地等资源,另一部分家庭成员回去东北经营在东北的产业。这次他们算是驾轻就熟了,再次往塞北地区跑。除了东北还有河北地区,山东等地害怕战争波及的逃难人群。

这些家乡被威胁的人中,当然有的是趋利避害的圆滑之人,但也有刚烈的,他们可不愿看着家乡被占,踊跃参军。另外由于难民的生活无法保证,被迫参军,用工资养活家庭的也不在少数。反正是农业工业和难民三大群体短时间内爆发了一股参军热情,形成了参军潮。

塞北地区长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可以担任技术兵种,比如在家会使用拖拉机的,很快就被分配去学开坦克,干过工程的技术工人则可以操作炮瞄仪器做炮兵很合适,而难民们的教育程度较低,大多只能做三等军队的步兵了。但现在也没有塞北挑挑拣拣的分子,是个人就可以进入军队了,只要能拿得起枪就是战力。很快就招到了三百万士兵,全都送到了各个新兵营去接受初级训练,等待着补充前线部队。

从河套各个农牧区到城市,然后赵书礼北上飞往了外蒙,短暂的演讲鼓动后,去了新疆在这里进行了宣传连带考察,然后做火车通过兰新线到了兰州,在兰州接见了青海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抗日的大事后,商定马家军进入塞北作战。

然后又到了西安,开始跟杨虎城商谈。

最新全本:、、、、、、、、、、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