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三百九十三节 一年百亿(2/3)

而对赵书礼去重庆的决定,蒋价石自然是欣喜若狂欢饮之至的,因为这就强化了他政权的合法性,在此之前,李宗仁、陈济棠、冯玉祥等大员都已经到了重庆临时中央。那么现在赵书礼也来了,那么对他的威望是一个十足的提高,更加能说明他是全国各势力都认可的领袖。

只是塞北内部有些反对的声音,上次赵书礼去南京遇到刺杀☆后险些没让塞北内乱的情形他们记忆犹新,在这个关键时刻,赵书礼又要走,还是去重庆别人的地盘,手下的军政大员都十分的的。

赵书礼告诉他们。担忧是合理的,但是现实决定他必须去。他只能去中央任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如果他不去中央。那么就无法以中央政府的身份去跟列强国交往,放任南京那波没眼光家伙。中国会吃很大的亏的。

赵书礼决定去了,谁也拦不住。

但是赵书礼也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他做了很多新的任命,以防万一自己出事后塞北混乱,让这个中国抗日的最强力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说,万一因为意外导致了跟中央的内战,那他就是罪人了。

赵书礼任命李忘川为代总司令,接任他全权负责塞北军政,给其他军事大员都交了底,万一他在南京出了意外,一切都要服从总参谋部的命令,直到打赢日本为止。

接着赵书礼秘密飞往重庆,到了重庆后,才发布了他到来的消息,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连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重庆,因为赵书礼此次来重庆,显然意味着塞北政权跟蒋价石中央的和解,那么中国是不是有所动作,如果中国有所动作,势必影响亚洲战局,而亚洲战局又乾着欧洲战局。对赵书礼此举的解读各国都不同,英国的报纸都猜测,中国两大势力的联合应该是要对日反攻了,中国的反攻将大大有利英国对印度的防御,同时日军势必撤回在澳大利亚军队,英国有机会趁机收复澳洲。而美国人则没有英国人那么乐观,他们各种猜测都有,乐观的悲观的。日本人则紧张兮兮,表示日本应该认真应对中国发生的任何变局,同时表示他们无敌的军队是不可能失败的,消中国认清现实。

而赵书礼呢,不受外界影响,一到重庆,就大肆张扬,接连召开了几场招待会。发表各种言论,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同时呼吁统一战线。他的统一战线论调一提出来,阎锡山、杨虎城等纷纷附和,连东北游击队也表示拥护。

一直活动了一个月,他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首先是公开自己的行踪,告诉国人自己到了重庆,同时表明态度是拥护中央的,这样蒋价石如果想跟他玩阴的,就要有所顾虑了。尤其是在这个抗日关键的时刻,蒋价石不是那种不顾全大局的人。

然后赵书礼才接受了蒋价石的邀请。

其实之前蒋价石已经数次邀请了赵书礼,但是赵书礼都回绝了,他要把该做的文章做足了,才能跟蒋价石会晤。其实这挺扯淡的,赵书礼到了重庆已经一个月,竟然才是第一次见老蒋。

两人会面的地方是在老蒋的家中,蒋价石摆开了家宴宴请赵书礼,宴上还有他几个心腹,胡宗南、何应钦等人,当然他活跃的夫人自然是少不了的。

之所以用家宴这种形式,蒋价石的心思赵书礼能猜到个**分,第一两人第一次见面最好还是在私底下沟通下,家宴这种非正式场合即便言谈不欢也不要紧,第二蒋价石的家宴一般都是招待自己的心腹的,这既表示了跟赵书礼的亲近也隐晦表明了赵书礼是他下属的事实。

宴会气氛很热烈,不知道是不是蒋价石授意的,那些将军。尤其是胡宗南对赵书礼很热情,多次敬酒。当然他夫人也不甘寂寞,明里暗里套问赵书礼的话,想弄清楚赵书礼来重庆的目的≡书礼现在也是老狐狸一只。说话间滴水不漏,全是官话套话。

晚宴后,活动自然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蒋价石邀请赵书礼到他书房一聚。

对着孙中山的画像,蒋价石感慨良多,说了很多话,当然这话有真有假,其实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废话终于说的差不多了。蒋价石突然直接问了句:“书礼此时能到重庆,我深感欣慰啊,不知道想在哪个部门任职为国出力啊。”

蒋价石问的很随意,似乎根本不在乎赵书礼去哪里。但是内心真正这么淡定恐怕未必,赵书礼去哪个部门意味着权力的变更。

赵书礼回答也很干脆,完全不掩饰自己早都想好了的情况,道:“外交部!”

外交部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事关重大。尤其是在战争中,更是关系到跟盟国沟通的大任,并且更深刻的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各种决议,岂是随便能进的。更何况以赵书礼的身份。不管到那个部门,绝对不可能担任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他去任何一个部门势必对该部门的权力划分造成影响♀是蒋价石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自从他最后一次复出后。就非常的抓权,凡是新建立或者有空缺的部门,他都揽到自己身上,他兼职一个部长,然后任命亲信为副部长。现在已经身兼十几个部门的部长了,像什么航空部,运输部,水利部之类的,搞得好像中国无人可用一样。当然外交部长他倒是没有兼着,而是由宋子文担任,因为他需要依靠宋子文给他争取美援。宋子文是蒋价石的连襟,但是却很有主见,不是很听蒋价石的话,要不是实在因为这丫在美国影响力大,蒋价石懒得看他脸色呢。此时又要塞进去一个赵书礼,那外交部他蒋价石说话还有人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