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471章 诗雄岑参(3/3)

“后不久,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参动身入蜀,到了梁州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

“大历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鸿渐平蜀中之乱,岑参随军一同出发。”

“然而,杜鸿渐不堪重任,并未平乱。”

“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贿赂,使得蜀乱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结局,唐王朝的军政实现了脆弱的统一。”

“大历元年秋七月初,岑参一行经汉川入成都。”

“大历二年,岑参也就前去嘉州作他两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

“嘉州属西川节度使管辖,而此时,崔旰经杜鸿渐保荐被任命为新一任的西川节度使。”

“岑参在他的手下任职,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大历三年七月,岑参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罢免了,这时他到任才一年。”

“岑参被罢官后,曾先入成都一趟,在太常徐卿处吃了饯行酒。”

“大历三年冬,岑参自戎州掉头北上,又回到了成都。”

“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尽管被罢了官,岑参也留存一丝希望。”

“但直到大历四年秋,朝廷也没有起用他。”

“大历四年十二月,裴冕寿终正寝了,岑参为他作了挽歌。”

“大约在这年年底,岑参在寂寞中于成都去世,客死他乡。”

辛弃疾:诗中之奇才岑参,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诗的第一联写出征的自然环境,以君不见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走马川是今新疆境内的一条河流,紧靠着雪海边缘,即天山山脉。

诗人用平沙莽莽黄入天来形容沙漠的广阔无垠,与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联写轮台地区的风沙景象,轮台是今新疆轮台县,在走马川西南。

诗人用风夜吼来形容风声的惊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来形容石块的巨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来形容风沙的凶猛。

这两联通过对比和夸张,写出了边塞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艰险,为后面写军旅生活和战斗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二联写敌我双方的对峙情况,以及汉家大将出征的决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

金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诗人用匈奴草黄马正肥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形容匈奴人骑兵扰乱边境。

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表明了唐朝对匈奴人的反击态度,也显示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敬佩之情。

这三句通过对比和排比,写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和冲突,为后面写战斗气氛做了铺垫。

诗的第三联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

将军身穿金甲,昼夜不脱,显示了他的忠勇和坚毅。

半夜军行戈相拨一句写出了行军作战的艰苦,风头如刀面如割一句写出了风沙刮脸的疼痛。

这两句通过比喻和拟人,写出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诗的第四联继续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但从马匹和檄文的角度来写。

马毛带雪,汗气蒸腾,写出了马匹奔跑的劳累。

五花连钱旋作冰一句写出了马身上的花纹和汗水结成的冰珠,形象生动。

幕中草檄砚水凝一句写出了将军在营帐中写檄文的情形,以及砚台上的水也被冻住的细节,突出了边塞地区的寒冷。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的最后一联写敌军闻讯胆怯,我军必定胜利的信心。

诗人用虏骑闻之应胆慑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畏惧,料知短兵不敢接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惧怕。

车师西门伫献捷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期待和祝福,也表达了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车师是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一个古国,西门是指西域之门。

这一联通过设问和设想,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强敌、乐观自信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它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封常清将军为主角,以边塞将士为群像。

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封常清将军送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