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4/4)

以上主要居住北方的民族共有二十一个。

南方民族南方民族包括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省西部、云贵高原和两湖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差不多都是处于我国南部边防和海防地带的民族。他们的语言除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高山族、京族外都属于汉藏语系。他们大部分人能歌善舞往往歌舞于山林水滨比起习惯于驰骋草原的北方民族的歌舞另有一番风味。

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省西部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藏族有三百八十七万多人其中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有一百七十八万六千多人居住在青海省的有七十五万四千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九十二万二千多人居住在甘肃省的有三十万零四千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差不多有九万六千人。其余分散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少者十几人多者几百人个别地方接近两千人。门巴族有六千二百多人珞巴族有两千多人分别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南部。羌族有十万二千七百多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内。藏族的自治地方除西藏自治区外在青海省有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在四川省有甘孜、阿坝等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在云南有迪庆藏族自治州在甘肃省有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居住之广和聚居程度之高是全国少数民族中所仅见的。羌族也有自治地方即四川省的茂汶羌族自治县。

藏族和羌族都是古老的民族。藏族是少数民族中最富于典籍和艺术制作的民族。藏语和门巴语、珞巴语都属于汉缅语系·藏缅语族藏语和门巴语又同属藏语支。珞巴语的语支未定。藏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门巴族和珞巴族也使用藏文。藏人和门巴人的传统的宗教是喇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巫教。在珞巴族中巫教相当流行。

藏族地区近年不断有古人类遗骸和石器时代遗物的现。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古人类即藏人的远祖。据汉文史书所记藏族地区原为古代羌族旧居。今藏族中可能有古代羌族的后裔。但如因而认为藏族的族源即来自羌族就未免立论过勇了。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国一直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国的灭亡延续了二百多年之久。当吐蕃强大的时候兵力曾东至今四川省的阿坝地区并曾攻占了安西四镇一度攻入唐都长安。但这都不妨碍唐藏的友好。文城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入藏以及唐蕃会盟碑的树立都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

藏族地区因地形和气候的显著差异利于多种经济的经营。而草原辽阔水草肥美又特别有利于藏族地区之以畜牧业为主。牦牛和犏牛是西藏的特产。河曲马、大通马、工布骡都是这里的良种。农业生产以青稞为主也生产小麦、蚕豆、油菜、土豆、萝卜等。在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区还生产水稻和棉花。藏族地区因森林茂密出产珍禽异兽和熊胆、麝香、鹿茸、冬虫夏草、雪莲、灵芝等名贵药材。水力、地热及各种地下资源都很丰富。门巴族和珞巴族所在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气候温和而峡各地带四季如春宜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出产青稞、大豆、小麦、棉花、芝麻和天麻、三七、雪莲、当归、党参等药材。在解放前这两个民族跟外界交往少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羌族跟汉族有同样古老的历史。羌、姜音义都相近。羌从羊从人意为牧羊人。姜从羊、从女意为牧羊女。这显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称呼。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姜姬世为婚姻并为中国西北部的重要部落集团。西周、春秋时期姜姓封国有齐、吕、申、许都是羌族在东方的新展。两汉时所谓“西羌”泛指西北的多种族别不是单一的民族。它们在历史上总是跟氏族在一起活动地区甚为广泛。氏族早已不见了现在的羌族只是古羌族在岷江上游传衍下来的一支。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久已使用汉文。在生产上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林业。羌区山林也多珍奇动物产名贵药材。

云贵高原和湖南省西部是民族众多甲于全国的地区。基本上或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的民族有二十二个。其中基本上或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十六个民族在贵州省的有五个民族在湖南省西部的有一个民族。

云南省的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和基诺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景颇族和独龙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普米族、怒族、阿昌族的语言也属于藏缅语族语支待定。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还有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的语言是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彝族、纳西族、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傈僳族和拉祜族有外国传教士过去代制的拉丁化拼音文字。解放后彝文和拉祜文都进行了改革哈尼族、傈僳族和纳西族、景颇族、佤族有拉丁化拼音文字的设计或试行。

彝族有五百四十五万三千多人。其中在云南省居住的有三百三十五万四千九百多人设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漾濞、峨山、路南、宁蒗、南涧等彝族自治县。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一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多人有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在贵州省的彝族有五十六万三千七百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彝族有四千六百多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其附近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一百多万人。白族有一百一十三万一千多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四川省西昌和贵州省毕节等地。哈尼族有一百零五万八千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差不多要占哈尼族总人口的一半。其余散居在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等地。傈僳族约四十九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自治县其余分散在丽江、保山、大理、楚雄等州县。拉祜族有三十万零四千多人。其中约有二十万人居住在澜沧江以东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纳西族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人。其中有十五万多人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基诺族接近两万人聚居在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公社。

上述彝族、白族等七个民族都有古老的历史。白族汉代称“僰”南北朝以后称“白蛮”。“僰”、“白”是同音字而写法不同。彝族是由汉代的“昆明”和“叟”展而来。自唐至元彝族有“乌蛮”之称后又被称为“罗罗”。汉代的滇王国和唐代的南诏都是彝族建立的政权。继南诏而起的从长和国以至大理国都是白族建立的政权。元灭大理后彝族和白族的贵族仍在云南有一定稳定的势力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哈尼族也出自“叟”和“昆明”。拉祜族跟“昆明”也有族属上的渊源关系。傈僳族也是由“乌蛮”展而来。纳西族汉晋时称“摩沙夷”自唐初以后称“磨些蛮”。在南诏独霸云南以前磨些人所建立的越析诏是六诏之一。基诺族文献记载缺乏有人认为清初汉文记载中的“攸乐”是见于记载之始。但在基诺族的传说中民族的起源是与人类的起源紧密联系的这也许可说是反映了基诺族有自己的悠久历史。

这七个民族大致都经过一个游牧生活的阶段后来都转向以农耕为主有的人兼营畜牧和狩猎、采集。这些民族地区除彝族的部分地区外大致土地肥沃宜于农耕。药材、矿藏和水力资源都相当丰厚。

景颇族有九万三千多人阿昌族有二万多人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还有少数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等地。独龙族有四千多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怒族有二万三千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贡山外还分布在碧江、福贡两县及兰坪县菟峨公社。普米族有二万四千多人居住在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些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这五个民族也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的聚居地区富于森林、药材、珍奇禽兽以及矿藏和水力资源。目前这些民族大致以农业为主各种资源尚有待开。

傣族近八十四万人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还有一些人分散在景东、普洱、澜沧、元江、金平等三十多个县。傣族地区多在群山环抱中的河谷平坝有亚热带气候土地肥沃、四季常青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这里盛产樟脑、咖啡、橡胶、紫胶等经济作物和柚木、紫檀等贵重木材铜铁金银等矿产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普洱茶是蜚声中外的名产。野象和孔雀为这里增添了特有的景色。

远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就有关于“百越”和“百濮”的记载。据学者们的研究这是两大系统的部落群而傣族的先民属于“百越”的一部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属于“百濮”的一部分。佤族有二十九万八千多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及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也是佤族人数较多的地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有一些佤族人散居。布朗族有五万七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等地。还有一些人散居在双江、耿马、景东等县。德昂族有一万二千多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居住在镇康、耿马和澜沧等县。这三个民族多住在山区的半山腰上因地处亚热带土地好雨量足很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矿藏和原始森林的资源在这些民族地区相当丰富茶叶和龙竹是这里的特产。

基本上或主要是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五个民族。苗族是贵卅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有五百零三万多人。其次布依族有二百一十二万多人;侗族有一百四十二万五千多人;水族有二十八万六千多人;仡佬族有五万三千八百多人。这五个民族各有自己的语言。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族语族·苗语支。布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侗族和水族属于壮傣语族·侗水语支。仡佬族语言也属于汉藏语系语族未定。苗族、布依族都有试行的拉丁化拼音文字。水族有简单的象形文字但不通用。

苗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先民可能远在很古老的时代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活动后来向南转移进入洞庭湖一带以后又向西和西南转移。现在苗族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二百五十八万八千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七十五万二千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三十五万八千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三十三万八千多人居住在广东省的有四万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六万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北省的近十八万人还有散居在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少者不到一百人多者二千多人。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二百一十万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四千七百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四千二百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六千八百多人。布依族长期跟苗族杂居。在贵州省苗族和布依族联合建立了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三个自治州和镇宁、紫云、关岭等三个自治县。另外苗族有在贵州省跟侗族联合建立的黔东南自治州在湖南省、四川省分别跟土家族联合设立的两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还有一些别的自治地方。苗族、布依族居住地区虽多高山但也有位居于坝子和河谷之间的地方一般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生产大米、小米、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水力、木材、药材、矿产及珍奇禽兽等资源也颇为富厚。苗族居地辽阔不同地区间的地理条件差别颇大经济展也不平衡。在手工工艺方面苗族和布依族的纺织品、刺绣特别是腊染很有声誉。

侗族、水族和仡佬族一些学者认为都是出自古代的“百越”系统的民族。侗族和水族出自这一系统的骆越。仡佬族出自这一系统的僚。侗族居住在贵州省的有近八十五万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近二十三万人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二万一千八百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三十一万八千多人。水族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二十七万四千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六千三百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四千多人。仡佬族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五万一千多人。仡佬族没有建立自治地方。水族在贵州省有三都自治县。侗族在贵州省有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三江侗族自治县在湖南省有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

侗族等三个民族都以经营农业为主而侗族兼营林业。侗族地区产大米、棉花、烟叶、药材而杉木最为著名。侗族的建筑如鼓楼、风雨桥和一般竹楼都很有民族特色。侗族妇女善于编织和刺绣侗锦是其中的精品。水族地区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可说是鱼米花果之乡但灌溉设施不达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仡佬族的生产条件最差解放前农民多不能解决吃饭问题。

基本上居住在两湖西部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人为“客家”。这可能就意味着土家族有在这里长期定居的历史而汉人则是在土家族定居相当久之后才迁过来的。土家族现有二百八十三万二千七百多人。其中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一百四十八万六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四万四千七百多人分别建立了跟苗族联合的鄂西自治州和湘西自治州。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五十九万五千多人建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跟苗族联合建立的四个自治县。另外还有散居在别省的为数都很有限。土家族在两湖西部居住的地区具有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条件出产水稻、玉米、麦、棉花、油桐、油茶等。油桐、油茶在土家族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土家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未定。土家人使用汉语的人数要比使用本民族语者为多。

主要或基本上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东南沿海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毛南族、仫佬族、瑶族、京族、黎族、高山族和畲族。这八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壮族、毛南族、仫佬族、黎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族语是属于壮傣语支毛南族语和仫佬族语属侗水语支。黎族语属于黎语支。畲族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京族语语系、语族未定。

壮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也是在广西定居时间最久的民族。

制作细致的铜鼓和分布于自治区南部左江两岸山崖上的壁画可说是壮族古文化的象征。学者们认为这都是远在两千年前的遗物。自治区是以风景优美著称的地区山皆青翠往往拔地而起山中多岩洞钟乳穷极瑰丽河流纵横清澈见底富有水利资源。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果品有柚子、菠萝、龙眼、荔枝药材有三七、罗汉果、桂圆木材有银杉、樟木矿产有煤、铁、金、钨、铜、锌、石油等。

壮族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七万八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一千二百三十二万五千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八十八万八千多人居住在广东省的有八万六千多人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二万七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一万四千多人。散居在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多者一两千人少者数十人。壮族的自治地方除广西自治区外在云南省有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广东省有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瑶族有一百四十万二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八十六万三千多人在这里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马、富川等四个瑶族自治县。在湖南省居住的有二十七万三千多人在这里建立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在云南省居住的有十四万七千多人在这里建立了河口瑶族自治县。在贵州省居住的有一万九千多人。在广东省居住的有九万五千多人建立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另外还有少数人散居各地。仫佬族有九万零四百多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八万八千多人建立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居住在贵州省的有一千三百多人。毛南族有三万八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三万七千九百多人。居住在外地的人数很有限。这三个民族都各有自己的古老历史。他们的居住地区多山人们多住在山下和山坡上。有些地区山上有木材和麝香、樟脑等土特产及铁、锰、镁等矿藏。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缺水的地方则种旱稻。还有玉米、小麦、薯类和棉花等。毛南人善于伺养菜牛在这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京族近一万二千人。有九千八百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千一百多人居住在广东省。京族最晚在四百多年前由越南迁来一直是我国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公社的尾、巫头、山心三个岛素有“京族三岛”之称。邻近的北部湾是著名的天然渔场有鱼类七百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丰富的达二百多种。所产海马、海龙、珍珠是名贵药材。农作物和果品有水稻、花生、芋头和香蕉、龙眼、菠萝蜜等。

黎族和高山族基本上都居住在南海中两个最大的岛上。黎族有八十一万七千五百多人其中居住在广东省的有八十一万多人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一千八百多人在湖南省的有三千五百多人。黎族在海南岛跟苗族联合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高山族基本上居住在台湾省据说有三、四十万人。这只是估计确切数字尚有待于调查。高山族散居在大6各地的有一千五百多人。黎族和高山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黎族是由土著居民展起来的。高山族的族源可能要复杂一些。海南和台湾在国防上和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藏资源都很富饶。主要农作物水稻在一些地方一年可以三熟薯类可以不拘季节随时种植。最近海南岛筹备建省当地各项资源都将得到较快的开。台湾省因政治原因跟祖国大6分离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祖国的统一迟早会实现的。畲族有三十六万八千八百多人分散地居住在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丘陵地带。畲族居住在福建省的有二十万八千四百多人。居住在浙江省的有十四万七千五百多人在这里建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广东省的有三千二百多人在江西省的有七千四百多人在安徽省的有一千一百多人。大约在南宋末年“畲”字才开始用作民族名称而畲族本身历史的开始当远在这个时期以前。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有水稻和薯类还有麦子、油菜、烟叶、土豆等。畲族居住地区多为山区那里产林木和毛竹土特产有茶叶、油菜、纸、笋干、香菇、樟脑、松油等。在手工艺方面畲族的刺绣和斗笠各具有民族特色。

以上南方少数民族共三十四个。北方和南方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约有六千七百二十三万三千二百多人。另外还有未经识别的民族八十七万九千二百多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四千八百多人跟汉族人民计算在一起全国共十亿零三百九十三万七千多人1。

附表一全国各民族人口数字统计表1以上关于人口的数字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关于民族概况多根据《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数(万人)

占总人口%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数(万人)

占总人口)个省市区合计1oo.3941oo.o柯尔克孜族11.4oo.o1土族15.94o.o2汉族93.67o.3893.3o达斡尔族9.4oo.o1蒙古族341.17o.34仫佬族9.o4o.o1回族721.94o.72羌族1o.28o.o1藏族387.o1o.39布朗族5.85o.o1维吾尔族595.71o.59撒拉族6.91o.o1苗族5o3.o9o.5o毛南族3.81o.o1彝族545.34o.54仡佬族5.38o.o1壮族1.337.821.33锡伯族8.36o.o1布依族212.o5o.21阿昌族2.o4.朝鲜族176.39o.18普米族2.42.满族429.92o.43塔吉克族2.65.侗族142.51o.14怒族2.32.瑶族14o.27o.14乌孜别克族1.25.白族113.11o.11俄罗斯族o.29.土家族283.27o.28鄂温克族1.93.哈尼族1o5.88o.11德昂族1.23.哈萨克族9o.76o.o9保安族o.9o.傣族83.98o.o8裕固族1.o6.黎族81.76o.o8京族1.2o.傈僳族48.1oo.o5塔塔尔族o.41.佤族29.86o.o3独龙族o.47.畲族36.88o.o4鄂伦春族o.41.高山族o.15.赫哲族o.15.拉祜族3o.42o.o3门巴族o.62.水族28.65o.o3珞巴族o.21.东乡族27.94o.o3基诺族1.2o.纳西族24.52o.o2其他未识别民族87.92o.o9景颇族9.3oo.o1外国人加入中国籍o.48.注:原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附表二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一)

我国现有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96个自治县(旗)共132个自治地方。以下按地区排列括弧内为建立时间: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o.1)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o.25)

西藏自治区(1965.9.9)

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2.9.3)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o.1)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1951.12.25)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54.1.25)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54.7.14)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54.11.27)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o)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

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o.11.24)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1o.1)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1953.1.1)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3.1.24)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7.24)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9.13)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11.18)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4.1)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4.15)

自治县(旗)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1955.11.3o)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1955.12.7)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4.1)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4.7)

辽宁凤城满族自治县(1958.6.13)

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985.6.7)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1985.6.11)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9.1)

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1958.9.15)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12.5)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1951.1o.1)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1958.8.1)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8.15)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195o.5.6)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o.7.29)

甘肃东乡族自治县(195o.9.25)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953.7.6)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4.2.2o)

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954.4.27)

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1.9.3o)

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1953.12.19)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1954.2.17)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1954.3.1)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54.3.1)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1o.16)

青海大通回族自治县(1985.11.1o)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85.12.1o)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3.15)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54.3.25)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954.7.17)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9.1o)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954.9.17)

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4.9.3o)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4.5.7)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1955.11.25)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11.3o)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56.12.5)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84.12.12)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84.12.8)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53.1.25)

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62.9.26)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1963.1o.1)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51.8.19)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1952.5.28)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11.26)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2.12.3)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1953.1.1)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1955.12.15)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2.6)

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1958.5.1)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1984.1.1)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4.1.1o)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1985.4.22)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1953.2.19)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1958.7.7)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11.7)

四川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11.11)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11.13)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o)

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8)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1o.9)

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1o.5)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11.11)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12.3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1957.1.2)

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9.11)

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2.11)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12.31)

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4.11.7)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5.12)

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53.4.7)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5.18)

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6.16)

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1o.16)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9.2o)

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56.1o.1)

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56.11.9)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12.31)

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61.4.1o)

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7.1)

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1963.7.11)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2.28)

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1965.3.5)

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11.27)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79.11.28)

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79.12.2o)

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o.11.22)

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o.11.25)

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985.1o.13)

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11.1)

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85.12.3o)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12.2o)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12.25)

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12.7)

根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经司供稿见《人民日报》1984年6月4—5日。今有增补。

附表三全国民族自治地方(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