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3/4)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用法典的形式肯定中国各族人民包含汉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功绩。《序言》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里又肯定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绩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作为民族政策的高度概括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不断展的进程。

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区域自治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这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从《共同纲领》到一九八二年新宪法、一九八四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都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是跟各族人民的长期斗争、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领导紧密相连的。**同志曾有多次关于民族政策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他在《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有些同志总是在那里吹我们可帮助了你们就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国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是什么人住的?是汉族住的还是什么人住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居住的。那里物产丰富有很多宝贝。现在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很少有些地方还没有帮助而少数&1t;/pgnoo36.TxT/pgn>民族倒是帮助了汉族。有些少数民族需要我们先去帮助他们然后他们才能帮助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就是在政治上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了全国人民都高兴。所以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那种以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没有帮助汉族以及那种帮助了一点少数民族就自以为了不起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九五六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就在劳动人民中间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早两年已经&1t;/pgnoo37.TxT/pgn>作过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再来一次。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国少数民族有三千多万人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但是居住地区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比较从前大有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在一部分地区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还严重地存在必须给以足够的注意。**的话对于民族间团结互助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对于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文献。民族识别工作和民族分布现状中国的历史长幅员广民族多民族的流动迁徙、交错杂居在语言、风俗上互相影响因而有相当多的民族其民族特点不够显著不易为人所确认。一九五三年各地方申报的民族有四百多个。一九六四年进行人口普查见于登记的民族有一百八十三个。这两次登记的民族名单实际上都很混乱。当时在民族区别上存在着如下问题:1.有些汉人迁到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汉族的特点但并不知道自己是汉人而以当地其他民族用来称呼他们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民族名称报了上来被列入少数民族行列中。

2.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有先有后。早去的汉人曾经长期与内地隔绝跟后去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为与先去的汉人有区别在解放后要求列入少数民族。

3.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下不愿表明与汉人有什么区别。其中有一部分民族上层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用统治过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一向被看作是与汉人一样的在解放后不愿意承认是少数民族。

4.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曾经被强制分散迁移各地。在迁移过程中有些人又与汉人接触受到较深的影响。他们的语言改变了民族的特点已不显著在经济上又跟汉人&1t;/pgnoo39.TxT/pgn>分不开但是受到歧视居住上不跟汉人相混。别人不认为他们是少数民族而他们自认是少数民族。

5.原来同是一个民族的不同部分迁移到了不同地区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但长期互相隔离又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名称相称因而他们报了不同的民族名称。

6.有的民族分散在不同地区分别接受了邻近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好象不是一个民族但他们仍保持共同的语言并被别族用同一名称相称。

7.有的民族分散在很广的地区形成一些不相联接的聚居区。长期以来他们被其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他们也自认是同一民族。但他们在语言、文化等方面虽有相似处却又有较大的差别。

8.有的民族内部对于本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另一民族的一部分有不同意见。诸如此类的复杂情况如不认真加以研究进行科学的民族识别的工作就不能了解我国民族的真实情况民族政策就不好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就很难推行民族史的研究也很难贯通今古。

一九五三年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开始。一九五六年开展了全国性的民族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分为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十六个调查组每个调查组又分成若干小组总共动员了一千多人其中包括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专业工作者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和文艺工作者还有其他方面的科学工作者。这次规模浩大的民族调查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出了各民族的简史、简志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共一百余种。

从一九五三年起到一九五七年初对需要识别的各民族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十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以后又6续明确了九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是一九七九年才被确认的这就是基诺族。到目前为止包括汉族、蒙古族等久经公认的民族在内经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全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台湾、西藏东南部、云南红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待于识别。

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很细致的这可以对贵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识别为例来作一点说明。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乡间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居区;他们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他们的妇女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服饰。对于他们的识别工作先从语言分析入手。原来他们的语言就是贵州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所谓“老辈子话”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是有渊源的。但说汉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汉族。于是查阅历史材料证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贵州的民户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当地彝族租地当彝人的佃户。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未被彝族同化保持了汉族的民族特点。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兰人的对立。解放后穿兰人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而得到照顾。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承认自己是汉人这是我们很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次识别穿青人的识别问题解决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民族识别工作中也解决得不少。

在民族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工作者灵活地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他们体会到斯大林所说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等四个特征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说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并不达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资产阶级民族斯大林的话对于我国的民族状况不完全适用。但这四个特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都有自己的生、展过程。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这四个特征的展状态但也出现了这四个特征的未展状态或萌芽状态。按照这样的体会专业工作者正是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来识别民族特点的。他们比较重视民族意识方面的表现这是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的。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当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时候民族意识的表现总是很显著的1。

经过识别和确认的五十六个民族是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在全国各民族中居于位。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十亿零三百九十四人汉族人口是九亿三千六百七十万零三十八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九十三点三。汉族分布各地而主要聚居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北的松辽平原居住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汉语和汉文是全国使用最广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汉语。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支。在语音上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在1以上关于民族识别的材料基本上根据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词的构造上基本上是单音节词根没有什么附加成份。在语法上主要是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虚词来表达语意。在汉语分布的广大地区也有方言上的分歧。最近几十年逐渐形成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经过逐步推广成为普遍使用的汉语。

汉文从起源的时候说起有三千几百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和记事的符号经过长时期的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但一直还不能摆脱这种古老的文字构造的格局。汉文在展全国文化、交流各地情况、增强全国统一等方面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汉文的每一个字有一个形体在辨认、书写和印刷上都比拼音文字要困难得多。因此国务院有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设置研究并试行改革的步骤。

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总的说来汉族都居于前列。在政治上汉族的先民建立了夏、商、周三个王朝和许多侯国、王国。在汉族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汉族的统治阶级建立了秦、汉、隋、唐、宋、明等几个皇朝并且帮助蒙古贵族、满族贵族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以汉族人民为主力。近代的民主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汉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北方和南方各地因需要论述的篇幅较多以下分别加以论述。

北方民族北方民族包括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满族和锡伯族、朝鲜族、赫哲族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和居住在甘肃省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居住在青海省的土族和撒拉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他们主要居住的地方大都在我国北部的边疆地带。他们使用的语言除朝鲜族的语族未定、回族使用汉语、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语言属印度欧罗巴语系外其余都属于阿尔泰语系。

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肃慎人在活动。春秋时相传周武王克商肃慎献楛矢、石砮这在本章第一节已说到。在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并在唐玄宗时受封号建立了渤海国。五代以后靺鞨改称女真建立了金朝。明末又改称为满洲建立了清朝。肃慎原来活动于今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后来向南展。金时的女真遍于中国北部。清时的满洲遍于全国各地。满洲族现简称为满族。

满族有四百二十九万九千人其中居住在辽宁省的人数近二百万居住在吉林省的有五十一万多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近九十万零九千人。其余散居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十一万多人到三十八万多人散居在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的有一万人以至二万三、四千人还有散居在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多到八千多人少则不满一百人。满族人主要经营农业有一部分人以采集人参、蘑菇、木耳等产品为副业。近几年参加工业生产的人逐渐多起来。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近几十年满族的语言文字已为汉语汉文所逐渐代替在民族内部现已很少使用。满族曾普遍信仰萨满教汉译为巫教。近几十年这种信仰已逐渐衰落。

锡伯族有八万三千六百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四万九千多人居住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别有一千多人或两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二万七千多人。新疆设有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当地锡伯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

锡伯人自称是鲜卑的后裔。在二百多年前他们是居住在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经清廷多次强迫迁徙他们遂分散在东北各地逐渐以农耕为生。乾隆二十五年(1764)锡伯人被抽调到伊犁一带驻防就定居下来开荒修渠逐渐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在新疆的锡伯人保持的民族特点比起东北的锡伯人来还要多些。锡伯族原有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在新疆仍旧使用在东北就很少使用了。

朝鲜族跟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友谊。明代晚期以来朝鲜人从朝鲜迁居中国遂为我国的朝鲜族。现在朝鲜族有一百七十六万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吉林省的最多有一百一十万三千多人。其次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有四十三万一千多人居住在辽宁省的有十九万八千多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朝鲜族在吉林省建置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延边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还盛产各种药材和山货。所产人参、貂皮和鹿茸有三宝之称。朝鲜族善于经营水稻所在地区以“水稻之乡”著称。解放以来朝鲜族的工人数量有很大的展。朝鲜族的语言有人认为属阿尔泰语系但还不是定论。朝鲜族的文字是用字母拼写写成方块形。朝鲜族的文化水平相当高歌舞更为出色。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一带以捕鱼为主要生产其次是狩猎也有少量的农业。赫哲族因过去以鱼皮为衣用犬拉雪橇在汉文史书上有“鱼皮部”和“使犬部”之称。赫哲族在解放前生活困苦濒于民族灭绝的边缘。解放时赫哲族只剩下三百多人。解放后赫哲族的生活和生产设备都得到改善并于抚远县下八岔建置了民族乡。据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是七百一十八人。一九八二年普查是一千四百二十六人比一九六四年人口加倍地增长但还是全国内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内蒙古自治区曾先后出现过几个以强悍著称的民族。秦汉时期有匈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鲜卑。隋唐时期有突厥和回纥。五代以至北宋时期有契丹。成吉思汗崛起后蒙古族的威力凌驾宇内。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了元朝。元亡后蒙古族在蒙古地区仍继续有所展。

一九四五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这是在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地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早四年。这里有辽阔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有沃野千里的黄河灌区有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煤、铁、铬、锰、钴、锌、金、银、锡等矿藏有甘草、大黄、知母和鹿茸、熊胆、麝香等药材。蒙古族久以游牧著称。近几十年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而且也展了农业。随着工业的展蒙古族中也出现了不少工人但蒙古族还是以畜牧业为主。在畜牧业中又以牛羊为主马、骆驼次之并有著名的优良品种。蒙古族能歌善舞喜欢摔跤、赛马这也都跟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一般信仰喇嘛教。蒙古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在史学、文学和医学上都有长期的积累表现了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现有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自治区有二百四十八万九千多人;其次住在辽宁省的有四十二万八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十一万七千多人。此外还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蒙古族还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有人推测它是辽代契丹的后裔但还没有确证。它现有九万一千多人在嫩江左岸建置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人还分布在内蒙古的其它地方和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他们兼营农牧也从事渔、猎、采集。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鄂温克族现有一万九千多人。它的族源与南北朝时期居住在今黑龙江上、中游的室韦特别是北室韦有密切的关系。鄂温克人以驯鹿著名明清时被称为“乘鹿”或“使鹿”的人。现在鄂温克族有比较多的人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和黑龙江省。这个民族内部在经济展上很不平衡有的人务农有的人狩猎有的人半农半狩也有一些人还保持着驯鹿的传统。鄂伦春族现有四千一百多人以狩猎为生比较集中地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其余居住在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州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等县。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为党项人所建立的西夏的故地。这里沟渠纵横形成相当完整的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枸杞、菜、滩羊毛皮和池盐是这里著名的特产。

“回族”的“回”是“回回”的简称现在有七百二十一万九千多人居住在自治区的有一百二十二万五千多人居住在甘肃省的有九十五万多人居住在河南省的有七十二万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有五十七万多人居住在云南省的有四十三万八千多人。在全国的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相当数量的回族人居住。回族人口分布得如此广泛这在少数民族中是少有的。回族在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建立了自治州、县。其中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省的孟村自治县都是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区。

回族主要经营农业。自元代以来回族在各地开垦逐渐形成村落。现在回族所在农村或称“回回屯”、“回回营”或某家村这还保留着当年的遗迹。回族还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制香、制药、制革、皮毛加工、矿产、采冶、交通运输以及饮食业也都是在回族经济活动中常见的。

回族是从元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在它形成和展的过程中伊斯兰教是起过作用的。回族能把多种民族成员联结为一个民族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是原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十个在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和东乡等民族。

回族使用汉语和汉文。在回族的宗教用语和生活用语中还保留一些阿拉伯语词汇和波斯语词汇但为数不多。在回族的宗教职业者中曾用阿拉伯字母和波斯字母拼写汉语这可能己有三、四百年之久。这可说是汉语用字母拼写的最早形式但未能规范化而且一直是为很少数的人所使用。回族之普遍地使用汉语汉文减少了语文上的民族色彩同时也减少了学习汉族文化的困难。后者对于回族经济文化的展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甘肃省河西走廊是秦汉时大月氏的故地。唐代回鹘自今蒙古地区西迁时其中一支留在河西史称河西回鹘。现河西走廊的中部有裕固族居住建置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再往南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东乡族居住建置了东乡族自治县。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尔”或即唐代河西回鹘的后裔。“裕固”是一九五三年群众商定了的正式族名取其与“尧乎尔”的音近并有富裕、巩固的意思。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以畜牧为主也从事狩猎。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居住在自治县西部的人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或称尧乎尔语。居住在自治县东部的人使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或称恩格尔语。另有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的人使用汉语。这三处的裕固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东乡族现有二十七万九千多人半数以上聚居在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和政县、临夏县等地。东乡族以居于临夏东乡而得名。它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跟回族相近语言跟蒙古语相近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因此东乡族过去有“东乡回”和“蒙古回回”之称。这个民族大概是从元代以后逐渐形成的生产上以农业为主。

土族有十五万九千多人其中十二万多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关于土族的族源有不同的说法。土族人自称“蒙古儿”可能与蒙古族有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土族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而土族语仍为本民族的独立语言。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文。土族原为游牧民族后来转向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土族人信仰喇嘛教。

撒拉族有六万九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青海省的有六万零九百多人居住在甘肃省的有五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近三千人。在青海省设有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省设有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相传来自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可能是在元代东来的。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没有文字使用汉文。撒拉族以农业为主普遍地兼营园艺培植果木。撒拉地区还生产大黄、党参、麻黄、麝香等名贵药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行政区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辽阔地区它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维吾尔族有五百九十五万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五百九十四万九千多人大部分人居住在天山以南。其余散居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差不多有八千人。维吾尔族是新疆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哈萨克族有九十万七千多人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疆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阿克赛哈萨克族自治县。它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和居住面积上仅次于维吾尔族的民族。柯尔克孜族近十一万四千人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自治州附近的乌什、阿克苏、莎车、皮山等地。也有很少数人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境内。塔吉克族有二万六千五百多人主要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莎车、叶城等地。这两个民族的自治地方都处在自治区西部的国境边缘地带。乌孜别克族有一万二千四百多人。塔塔尔族有四千一、二百人。俄罗斯族有三千人左右。这三个民族人数少又居住得特别分散。他们都有一些人居住在乌鲁木齐、伊宁和塔城。乌孜别克族还有一些人居住在喀什、莎车和叶城。

《汉书·西域传》称“西域”:“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为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说的是南疆。当时这里有农业有畜牧业能制兵器所产玉石和葡萄已为人所知。由敦煌西行的南北路线都从这里向国外延伸这就是所谓“丝路”的国内部分。《汉书·西域传》所记乌孙是在北疆的游牧民族。汉朝曾多次遣嫁公主跟乌孙建立了和亲的关系。自唐以后在天山南北或其局部地区先后出现了突厥汗国、高昌王国、喀喇汗国、喀喇契丹汗国、蒙古统治和叶尔羌汗国等历史时期。在这一悠久的过程中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

维吾尔依汉文史籍所载是汉代丁零的后裔南北朝时为铁勒的袁纥部。袁纥隋时称韦纥唐称回纥后改称回鹘元代以后有畏兀儿、畏吾儿等称都是“维吾尔”的不同译写维吾尔自唐代后期西迁。入南疆后接受了当地已经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的生活。棉花的生产是在南疆较早出现的这是关系人民衣着条件的一件贡献。维吾尔人善于在盆地和河谷边缘开绿州并开地下暗沟作坎儿井用以灌溉农田。维吾尔族吸收了兄弟民族的优点以丰富自己在新疆社会的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不断显示它的富有影响的活力。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据说这个民族中有一些人长期用“乌孙”作为部落的名称。哈萨克族中也许有古乌孙人的后裔。哈萨克族居住地区是一个自然条件良好的牧场。这里适宜于牧草的培育夏季可放牧于盆地周围的群山冬季可放牧于山谷和河流两岸。哈萨克族的畜产是著名的马、羊等牲畜的数量多而且优良品种也多。此外水獭、紫貂、猞猁、羚羊等都是珍贵的野生动物。哈萨克族在生活上食肉饮奶、戴皮帽、穿皮毛衣服和靴子牧民的色彩特别鲜明。解放后哈萨克族的农业有相当展粮食和饲料生产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展。

柯尔克孜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原居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自汉以后它被称为“隔昆”、“坚昆”或“纥昆”。唐以后它有“黠戛斯”、“乞儿吉思”、“吉利吉思”等译名。清初它被称为“布鲁特”这是准噶尔语意为“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自汉代起先后为匈奴、突厥和回纥所统治它跟回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唐文宗时击破了回纥迫使其西迁。此后不久它也向西南移动进入今新疆地区。元明时期它的主要活动地区已由叶尼塞河上游移于今新疆境内。清初天山南北都有柯尔克孜族居住。原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也西来跟住在今新疆境内的同族汇合。自清初以后柯尔克孜族经历了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在人口上遭受的损失在新疆各民族中最为严重。柯尔克孜族从事农耕也狩猎。在所畜牧的牲畜中细毛羊和阿斯卡尼裘皮羊都是著名的品种。牦牛和犏牛是高寒地区的特产。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们也都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解放后又都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塔吉克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人的牲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马、驴和驼。牛有耗牛和犏牛可用于运输。羊有敦巴什大尾羊尾部一般有三十斤左右是很著名的品种。山村中还有帕米尔大头羊雪鸡、熊、豹、狼、狐等野生动物。塔吉克人长期以来习惯于以狩猎为副业。他们多数说色勒库尔话少数说瓦罕话这都是塔吉克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

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也都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都与维吾尔语很接近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这两个民族的文字也都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他们在解放前长期以商业活动为主兼营农牧。他们对南北疆之间、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是起作用的。

俄罗斯族在新疆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俄罗斯人语言文字使用俄语、俄文在生活习俗上也基本上与苏联俄罗斯族相同。居住在城市的俄罗斯人大多经营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居住农村或接近牧区的俄罗斯人也经营农业和畜牧业。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