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明余晖 第二五九章 拖沓三百余年的事;武装新倭军论战(2/3)

论得国,汉世祖以寡敌多,推翻王莽,历经十二年再度一统天下,民心所向;明世祖同样艰难,面对席卷中原的八旗与无数绿营,以及内斗不休的南明各方势力,同样鏖战多年才平定大江南北。

尽管如此,从狭义上来看,就如同西汉与东汉虽然主体结构相近,但官制已有相当不同,且都城和世系改变,也往往被视作同一国号的两个王朝。

同样的情况对于后明而言,历代皇帝其实都不在乎这一点,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既然正统性完全足够,也就没有提防的意义了。

是否要确定前后二明之分?朝野之间往往隔上三五十年就会旧事重提,但是每次都是正反双方吵得沸沸扬扬之后却无果而终。

事实上不乏有皇帝觉得这样争辩还挺有意思,顺带还能趁机推波助澜的转移朝政矛盾。

此刻,朱士堰侧首咳嗽了几下,轻轻摸了摸那盖着鲜红的方形大印的地方。

“时光流逝真快啊,朕在位迄今三十多年,但这敕书的时间竟都十倍于我了。”

“倒也算为三百多年前的事落下了最后一笔。”伫立在御案左边的朱立锲平静道。

目光复杂的邹卓昀轻舒了一口气,开口道:“终于彻底落定,这可是拖沓了十几代人的一桩事。”

“父皇,我们就此再讲讲之后的方略吧。”朱立锲顿了顿,继续说:“儿臣在某些方面还是坚持先前的看法,不应使之掌控大规模部队,统兵权不可外放。”

这是关于处置日本的众多方略中的一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东瀛列岛的防务问题如何安排?

应不应该帮扶他们重新组建军队?

军队规模是大些好还是小些好?

日本朝廷有了这样一支军队,其它藩镇是不是也该组建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军队?

调度权和指挥权应该怎么分配?

要不要拨款辅助在列岛的关键地方建造永备防线?

宪政会的主流看法是扶持组建一支大约六万人的轻步兵部队和少量独立炮兵单位;海军以近海防御的鱼雷艇、布雷艇、小型潜艇为主,辅以一些岸防炮单位;航空兵部队装备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三者。

此计划得到了国人会、仁和党、大同党的一致认同。

另一看法则要大胆许多,简单来说就是兵力增至五个重装师团(并非装甲,仅指火炮配备数量),大约十万人,地方藩镇各自组建一个轻装师团。海军和航空兵部队规模也要扩大,海军须有一到两支驱逐舰分队,能够辅助大明海军执行运输线护航任务。

这一计划明显更激进,即使是中华党内部也有不少反对声音,但日月社、开拓急进会、民主党仍然在大体上抱以支持。

简单来说,一是将之当作守家小弟、看门狗,二是要将它打造为打手、走狗。

“这样的考量有些过于谨慎了吧?”李光远沉吟道:“今后战端一开,战争地域遍及南洋,所需的辎重人手可不会少,而且还要不断驻军维稳,全部依靠本**队并不划算。”

“倒也不绝对,安南、朝鲜都可以随从一些兵力辅助,至少维护战线后方安稳是足够的。”朱立锲如是回道。

漫长的战线、绵延的后勤线、广大的占领区,这需要海量的兵力来维护。

不能说战时经济下就朝廷可以肆无忌惮的横征暴敛,多征兵是要付出对等代价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这对本国经济和稳定毫无益处。

作为财相,李光远自然不乐意见到这种情况,能转移一点是一点。

“殿下,安南主要防备缅甸方向,对南洋应该分不出多少劲。”说着,林羲微微摇头,半轻蔑半无奈地说道:“至于朝鲜,我觉着够呛。”

大都督府和兵部同样也有对朝鲜的实力评估,但是汇总的报告结论却不容乐观。

纵观历史,李氏朝鲜似乎就没有支棱起来的时候?

军部的报告很客观但也很不留情,直言不讳称其军队毫无斗志可言,风纪不佳,贪腐、倒卖物资事件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