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最快更新超级能源强国最新章节!
中船的总经理孙道孚听着苏城的话,来了兴趣,问道:“你说现代重工的生产速度比我们快,能快多少?”
孙道孚的行政级别是省部级,和中石油和铁道部的老总一模一样。他要是再年轻一点,转头换到某个省做个省长都是有可能的。
苏城回忆了一下读书时看过的信息,沉吟着道:“如果是一艘船两艘船,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是十艘二十艘船的话,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压缩在90天内,想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03年前后,中国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韩国的船舶平均建造速度已经逼近60天,也就是2个月内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应用,让他们的最快速度接近1个月,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90天的时间,也是中船重工的领导们,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这么快?”长脸段鼻的中船总工麦文贵重复了一遍。
论学术地位,麦文贵比李沧要高过两个头。他本就是国内培养的尖端船舶人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东渡日本,学了5年之久,回来后迅速做到了中船总工的位置上。麦文贵的奋斗史,差不多是中国学界最顺畅的奋斗史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十足的斗志。
国内的工业企业,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有斗志,否则就会在无数的难题里败下阵来。现在,麦文贵明显不太喜欢苏城未战先言败的说法,语气虽然称不上是质疑,但也含着浓浓的怀疑。
这也是他对韩国不熟悉。中韩建交以前,国人对南朝鲜的印象,差不多就停留在抗美援朝阶段。南朝鲜有什么东西,技术和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那是只有高层和外交官员们关心的事。
麦文贵也是不清楚状况。才用疑问句。
苏城轻轻的啜了一口酒,用叙述的口吻道:“大家都知道,分段制造工艺能够将一艘船分成大小不同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部件。这样一来,在生产相同或相似船型的时候,船厂只要设立数量众多的车间,就可以大量生产相同的分段了。所以。生产的船只越多。自然生产速度越快。这方面,韩国人已经比我们提前了5年时间,说不定已经积累出了数量不少的分段,能够直接使用。”
一些常用的分段是可以提前制造的,就像是工厂生产普通的工业品一样。分段制造工艺,就是将船舶制造工厂化了。
目前只有大华船业才在使用的巨型总段制造工艺,则是把船舶制造全球化了。
苏城这么一说,麦文贵就陷入了思考。一会儿接着问:“连接分段,会不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上百个分段。要严丝合缝的焊接,不容易。”
他看来是了解过分段造船法了,只是对具体的生产过程不很清楚罢了。
苏城点点头道:“计算机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能应用激光测距的技术,准确率还能大大提高,国内的一些遥感院,就有相关的技术储备。韩国大概是直接买来的。所以速度比以前只快不慢。”
“那大华呢?”孙道孚问了出来。
苏城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大华一向很注意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工程软件,所以,我们已经有成套的计算机辅助的软硬件设备了。”
大华在这方面,远远的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这与苏城的个人经验有关。
早在两年前,当国内企业还在讨论计算机有什么用的时候。大华实业就已经建立了电子化采购平台,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的采购和制造。供应链等项目的长期需求,也使得大华内部的it部门迅速成长起来,不光负责维护企业内的网络。而且研发新的工业软件和技术。
由于苏城很早就向周老做过展示,借此获得了一些部门的支持,在争取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到93年元旦,经过4次招聘的大华实业,已经聘用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也得益于人才双向选择的制度。
孙道孚有点惊讶,缓缓点头,转瞬笑了出来:“这么说来,与大华船业的合作,我们选对了。”
“合作永远是有利的。中船重工若是对分段造船法有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合作研究。”苏城没提平地造船法,而是用分段造船法,挡住他们的其他要求。
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分段造船法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的。7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一些船厂的核心技术,到了80年代,南朝鲜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分段造船法已经是比较平常的高技术了,随着韩国获得的技术越来越多,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船厂,对这种技术的保密性就越来越弱。1992年的中国,也许只在专业期刊上讨论这种技术,顺道进行一些实验和验证,但再过两年,至多三年时间,中船估计就能简单的获得全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