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东岸人陆续从澳洲军马场往黑水地区调运了大量马匹,既有东岸国内数量较大的安达卢西马、卢西塔诺马和土库曼马(纯血统的加起来超过了三千五百匹),也有奥斯曼帝国特别赠送的、数量稀少极为珍贵的阿拉伯马(全国不足四十匹)。在这其中,尚存活的计有安达卢西亚马(包括其近亲卢西塔诺马)18匹、土库曼马8匹、阿拉伯马4匹、芬兰马2匹、拉斯切克马2匹,总共34匹外来马――几乎全为公马。
而早在1646年的时候,当时主政的莫茗就痛感骑乘用马、挽马和车驾马的不足,因此下令建立了“马政十五年计划”,同时在黑水及济州岛培养混血马种(现已大部迁至汉拿山牧场,止黑水港留有极少数马匹配种,以培育适应严寒气候的马种)。
实话实说,目前东岸人大量使用的马基本都是蒙古马或有蒙古马血统的马匹,如朝鲜矮马(蒙元时期蒙古马改良过的朝鲜本地马)和日本在来马(蒙古马的日本亚种)。这些马虽然耐力强、好养活,但体高惨不忍睹。据汉拿山牧场的马政技术人员长期统计,这些马的平均体高在130厘米左右,就这还是公马呢,母马甚至还不到130厘米,与欧洲马、西亚马普遍在155-160厘米左右的体高相比实在是过于寒碜了点。
特别是如今炮兵在东岸的战斗序列中几乎是第一等重要的部队,因此对牵引大炮的马匹以及护卫炮兵的骑兵骑乘用马需求极大,目前的朝鲜矮马和蒙古马在使用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它们体格小、气力也小,无法胜任艰辛的重负荷劳作,因此急需改良马匹血统。
从1646年上半年开始,汉拿山牧场的马政技术人员就开始在蒙古马、朝鲜矮马中大量挑选性情温顺(蒙古马大部分谈不上性情温顺)、行军时不易骚动(枪炮声大作时经常群体骚动)、不互相撕咬蹶踢(经常发生士兵或军夫被咬伤踢伤事件)、不随便嘶鸣(骑兵或斥候接近敌军时经常因马匹嘶鸣而暴露)的母马,然后与陆续运来的欧洲马、阿拉伯马交配,培育出了相当数量的混血马种。
这些混血马目前其数量已相当不小,体高虽然参差不齐,但据统计其平均体高约在145-148厘米左右,体格普遍比蒙古马大出一圈。但总的来说这些混血马匹并不算是成功的物种,因为其身上还残存着大量的缺陷,要么是性情暴躁(使用时往往需去势,不然不但易伤人,战斗中还会追逐雌马)、要么奔跑时速缓慢(往往只有20公里左右)、要么气力弱小(往往西方马六匹就能轻松拉动的重型载重货车,八匹混血马拉着都十分吃力),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魏博秋在和马政技术人员交谈后,鼓励他们继续执行原本莫大帅在位时制定的马政十五年计划,从混血马中挑选优点多、遗传稳定的马匹,然后继续培育。同时本土每年都会不断输送欧洲马和阿拉伯马过来――本土为了解决挽马的问题,目前甚至都已设法从英国搞一些夏尔马回来――让牧场的技术人员们有充足的“材料”来玩他们的“配种游戏”。
魏博秋在视察完毕后有预感,多半用不了十五年(目前已过去三年),这些马政技术人员们就能搞出一种适应中国北方及朝鲜气候,同时肩高、体力和体质都不输于欧洲马的新马种。如果一切都很顺利的话,没准七八年后,驰骋在山东的东岸骑兵们,就可以骑乘着体高在155-160厘米、奔跑时速在二十七八公里、性情温顺有纪律的黑水马(马政十五年计划中规定的命名)了。
到了那时候,东岸骑兵的优势必将开始逐步扩大。至于现在么,大家还是将就着骑乘蒙古马吧。嗯,汉拿山牧场也有一些被淘汰下来的马(马政技术人员认为不具备继续培育的价值,已去势,数量约在五六百匹)可以流入到军中,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胜在体格够大,各项作战指标大多数也胜于蒙古马,已经足以帮助那些波兰骑兵们发挥出自己的部分优势了。(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