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三百七十九章 脑温城与呼伦贝尔(四)(1/3)

北风夹着雪片呼呼而来,吹得大地一片白茫茫的。这会外间已经是夜里了,天寒地冻的,但呼伦贝尔挺进支队的士兵们仍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夜间防卫工作,明哨、暗哨、游动哨一个不少,就连斥候都撒出去了一些,可见对安全工作极为重视。

雪夜在外值守,并且严格按照操典完成任务的,那当真是一等一的强军了。呼伦贝尔挺进支队发展至今,虽然只有一两千人,但真的都是精锐。这些人如果再经历一些阵仗,并补好文化知识的话,未来都是不错的军官种子,扩军的时候可以很轻易地将部队带起来。

陆军中校孙武刚刚摸黑到外面排查了一圈,这既是为了检查士兵们是否在岗,同时也检查一下他们身上的棉大衣是否能够抵御夜间的寒冷天气。结果看起来还好,保暖皮靴、棉大衣、皮帽、手套、防冻油膏的组合,让士兵们有充足的能力抵御寒冷,完成各项值守任务。

“没有个便携式的夜间照明设备,真是不方便啊。”进了长春宫一间侧殿内后,孙武一边抖落着皮衣上的雪花,一边抱怨道:“我听说本土在研究一种防风的油灯,但因为燃料提炼不易,非常昂贵而没有推广起来。其实要我说啊,陆军部可以尝试采买一些,供给军用,有些时候其实能派上大用场。”

“孙支队长,与其指望那种东西,不如再想想办法,采购一套更大的煤气灯系统比较靠谱。”正在闭目养神的楼梦熊楼真人闻言睁开了眼睛,说道。

其实,呼伦贝尔挺进支队这边是有一套煤气灯系统的。煤气发生装置就安装在长春宫的后院锅炉房内,灯则遍布全宫,一共二十余盏。夜间点亮时,可以照耀整座长春宫,让这座道教圣地在漆黑的夜空下也能发出璀璨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宫拥有的这套煤气灯系统是本土淘汰的落后产品。其不但容量小,管道和灯具也会散发出一股若有若无的难闻气味,本土基本不会有人买。不过本土没人买,可不代表远东地区也没人买。这不,楼梦熊楼真人当宝一样将其买了过来,然后托海军的船帮忙运到了庙街港。在这里,这套煤气灯系统及部分附属备件又搭乘内河小火轮沿着阿穆尔河一路上溯,直至进入额尔古纳河。

在这里,小火轮航行了一段抵达室韦乡(位于后世额尔古纳市室韦镇附近,东岸人于1688年新设立的据点)之后也不敢继续向前了。船长抱歉地向随船押送的道士解释,按照规定他们只能航行至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的汇流处。再往上的话,必须待丰水期才能走,否则可能会搁浅或触礁。眼下他们往前多航行了那么远,已经是违规的了,实在无法继续了。不过,他们可以帮忙雇佣一些生活在附近的土人,让他们用小木船帮忙运输,最终抵达买卖城以南的两河交汇处附近。随船道士答应了这个条件,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就这样,这套老旧但金贵的煤气灯系统,就这样从本土的某个库房车间拆除下来,然后一路漂洋过海,历经艰险,最终抵达了后世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附近。东岸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定居点,暂时是呼伦贝尔挺进支队第三大队的驻地,同时也是东岸道教在满蒙地区第一个大型传教中心长春宫的所在地。

长春宫是在今年(1689年)年中落成的,耗资不菲。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劳动力数量严重不足,需要从外界调人,同时建筑材料也用了很多砖石的缘故(室韦乡已经建起了一个小型砖窑场)。好在离此不远处就是买卖城,可以廉价采买到不少粮食、牲畜和肉类,不然这修建成本还要更高呢,即便以道教的豪富,怕是也要斟酌再三。

而也正因为长春宫修得实在太好了,要坚固了,于是呼伦贝尔挺进支队第三大队便也将大队部设在了这里,并展开了日常办公,管理起来黑山头乡的军民事务。这个乡镇目前共有大约一千八百多定居居民,其中将近一半是来自宁波的移民,其余有从黑水迁移过来的阿依努人三百余人、日本移民一百余人,剩下的则多是当地通古斯土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基本都是东岸政府管治下的合法居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