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六百二十八章:大唐皇家电视台(2/3)

真是巧了,自己还没开口呢,他反倒是先求到自己身上来了。

李愔微微一笑说道:“淳风啊,这件事情,你毋须担心,一切都包在师傅身上了。”

听到师傅的话,李淳风又惊又喜地问道:“师傅,这是真的吗?”

李愔哈哈笑道:“当然是真的,师傅什么时候骗过你了?”

“最近呢,皇上让为师组建影视部,成立电视台。”

“有电视台,就需要有节目。本来这些节目师傅已经准备好了,并且准备上报给皇上。”

“幸好还不曾上报,为师前来,就是想看看你。没想到你碰到了困难,既然如此的话,哪为师索性就多上一个节目,专门开设一个天气预报好了。”

“这天气预报,每天都需要预测明后几天的天气,可以让百姓们提前做准备。”

“这天气预报,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同时为师还可以让整个大唐,所有的电视台,都开设这个栏目,到时候,你的学生,可就有了去处了!”

听了师傅的话,李淳风又惊又喜。

内心的感动,溢于言表,甚至声音里都带上了哽咽。

“为了弟子,师傅竟然做到这种地步,弟子,弟子——”

李愔起身拍了拍李淳风的肩膀,真诚地说道:“淳风,毋须如此,你是为师最看好的弟子,为师不帮你又帮谁呢?”

李淳风又是好一阵感动。

半晌之后,李淳风才说道:“师傅,可是全国只有十个道,也就是只有十个电视台。就算每个电视台招收两个人,也不过才能解决二十个人的就业问题。这还是远远不够呀!”

李愔哈哈大笑道:“淳风啊,就算是你,你能准确的预测出整个剑南道或者关内道内,每一个县的天气情况吗?”

李淳风摇头道:“并不能,弟子也只能预测出一城一地的气象。”

在此前,李淳风的确是预测过,哪里将要发大水。

但是这种预测,是因为气象已经很明显,必定会发生的事情。

这种大灾大变,对他们来说,预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但是普通天气,他们也没办法凭空预测出来。

李愔不由点头说道:“这就是了,到时候,每个县城里面,都要成立天气预报部门。”

“你想想,整个大唐,有多少县?需要多少人手?你现在的弟子数量,还远远不够啊!”

“不过目前,县城里暂时也开设不了,需要缓缓而行,倒是不急。”

“这样吧,等过几天,为师会在长安城中,成立一个气象局。”

“到时候,你可以让你的弟子都过来。让他们先熟悉一下流程,然后等其他道的电视台开设,就可以让他们过去直接上任。”

“在此之前,为师还准备传授给他们一些知识。”

听到师傅的话,李淳风连连点头。

同时嘿嘿一笑说道:“师傅,既然到时候你会传授一些新的知识的话,到时候弟子也跟着一起过去,弟子也跟着学习一番。”

李愔微微点头,同意了李淳风的请求。

李淳风又是一阵感恩戴德。

这一趟,没有白跑啊。

……

接下来,李愔也陷入了忙碌之中。

很多事情,虽然都可以下放给手下去做。

但是所有的流程,都需要李愔亲自把关。

毕竟,整个大唐,懂得电视台的运转流程的,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至于记者和工作人员,李愔从益州月报那边,调集了不少人手过来。

毕竟益州月报成立十几年时间,做这些事情,他们才是专业的。

而电视台,还需要播放一些电影。

能有电视剧是最好的,只可惜。

在电视还没问世之前,很明显是不可能有电视剧的存在的。

那么目前来说,就只能选择一个时间段,来播放一些电影了。

后期的话,还需要增加一些电视节目。

但是至于播放什么电视节目,李愔还在思考之中。

后世的一些娱乐节目吗?

生搬硬套肯定是不成的,最多能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必须要适合大唐现在的环境氛围才行。

这个倒是并不着急,可以慢慢考虑。

长安城的气象部,也正式成立。

李淳风带着他的五十六个弟子,前来报到。

接下来,李愔开始传授给他们先进的预测气象的知识。

对于后世的气象局来说,他们预测天气,靠的基本上是卫星传递回来的数据,分析之后做出判断。

当然,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不可能有卫星数据的。

他们要预测天气,只能凭借一些气象上的经验。

还有就是通过星象的变化,来测定天气。

但是这种测定,准确度实在堪忧。

别说是这个时代,就算是在后世,天气预报也有不少时候,不够准确。

这个时代,就不可能有多高的准确度了。

但是要成立气象部门,哪就不能差的太离谱。

要是他们播报出去的天气,天天出错的话,哪可就是个笑话了,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李淳风听到师傅居然会为了他们,专门成立一个天气预报的栏目的时候,才会如此感动。

而李愔现场传授给他们的,就是一些后世测试天气的经验。

同时,李愔还送给气象部门两艘热气球。

这个热气球,是军工厂生产出来的,通过严格测试,质量上完全没有问题。

第一天的时候,李愔就亲自登上热气球的吊篮,然后带着四个人,升上高空。

这一批人,当然少不了有李淳风的位置,其他两个,都是李淳风的得意弟子。

升上高空之后,他们可以更好的观察云层、湿度、气压等一系列的变化。

在这个高度上观察得出的数据,就要比他们在地面上的观察,要准确许多。

李愔传授的这些知识,让他们如获珍宝,连忙掏出纸笔,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唯恐有所遗忘。

在半空中,检测了两个小时,记录了一连串的记录之后,他们才从空中返回。

下来之后,根据这些数据开始推断。

根据他们的推断,第二天应该会有小雨。

然后到了第二天,果然下了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