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这个他一手缔造的公国,态度也在变化当中。
在一开始,他只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抢下来的领地,一个旅途中偶然的落脚地,或者说中转站,他只打算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就离开,所以也懒得管这里的死活;可是看到法利亚神父为这个公国如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甚至在耗尽自己的生命力之后,他开始慢慢地改变了想法。
他不想让神父的心血白费,也希望让这个公国在以后也能够长治久安下去,成为波拿巴家族的一份“祖产”。
相比于风云变幻时不时改朝换代的法兰西,这个宁静、偏僻的巴尔干半岛小国,何尝不能当做是家族最后的退路呢?
一想想原本煊赫辉煌的哈布斯堡家族,在原本的历史线上,最后竟然落到了没有一寸领土只能当个流亡的空头王室,他就不禁心有戚戚。
也许随着特蕾莎临近预产期,他渐渐地也有成为父亲、乃至成为别人的“祖先”的自觉了吧。
这些东西,他无法对任何人倾诉,只能埋藏在自己心中。
于是他就开始投入精力,开始着重建设这个新生的公国。
当然,哪怕是想要建设,也不能胡乱行事,必须分清轻重缓急,不然只能适得其反。
他的资源有限,公国是个小国,无论人力物力都相当寒酸,他自己虽然还有点钱,但那点钱让一个人当富翁自然毫无问题,要想建设一个国家就完全是杯水车薪了。
再加上公国之前因为连年的战乱,现在可谓是百废俱兴,财政收入也相当微薄。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他必须控制建设的规模,不能让公国现在仅剩的资源被消耗干净。
这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他不想搞任何建设,只是当一个征服者取代之前的统治者,让这里的人民原封不动地延续之前的生活,那么人民并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他们一直以来的生活都很痛苦,艾格隆也不会让他们更加痛苦了,他们会默默地继续生活下去,忍受新的统治者;但一旦艾格隆为了他们的未来,想要做点事,那就要发动他们搞建设,需要抽调劳动力,需要消耗大量储存物质,需要花大笔的钱——那么他就一定会在最初这个时期内,让公国的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会让公国本就不足的物质力量更加雪上加霜。
权衡之下,艾格隆只能做出了最符合逻辑的选择——先集中能够动用的绝大多数人力和物力,建设约阿尼纳城,以及周围的区域,把它建设成公国的绝对中心——城外的引水渠工程,就是他整个计划的最重要一环。
一来,建设首都可以提高他这个公国统治阶层的凝聚力;二来,首都的资源绝对碾压周边之后,他就有了更强大的镇压能力,那时候就可以更大规模的征发劳役和税收、而不用担心激起叛乱和反抗了。
接下来,他打算扩建港口,发展对外的商业,扩大王国的税收基础。
再接下来,公国的财政实力更加充实之后,就可以按照规划去逐步发展其他地方了。
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规划,而当它进行之后,艾格隆估计已经不在约阿尼纳了,但即使如此,他仍旧希望这个规划能够顺利执行下去。
他是约阿尼纳公国的实质统治者,自然也对这个公国的未来负有一定的义务。
这些结论,都是艾格隆和法利亚神父以及其他几位高参,在多次开会讨论之后得出来的结果,他不打算都告诉给海黛。
海黛就当好她这个名义上的君主就行了——反正她肯定也不在乎这些细节。
“陛下,您在想什么呢?”也许是察觉到了他在思索,海黛禁不住询问。
“我在考虑如何让我们的公国更加长治久安。”艾格隆随口回答,“现有的架构只能保证一时的太平,却无法激发它的活力,相反只是暂时依靠暴力把所有潜在的不满压制住了而已,如果我们不尽早排除障碍的话,那么迟早有一天,积压已久的愤怒会让这个国家永无宁日。”
海黛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看着艾格隆。
“您……您是指什么呢?”
“海黛,你是否虔敬于主?”艾格隆突然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