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26.关于乞活军(2/2)

事情总是在相辅相成中成长,即使它是一棵毒瘤。乱世出流民,因为没有饭吃;流民扰乱世,更乱的乱世让大家都没有饭吃,然后都去做流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那些日子,各方霸主相继逐鹿,地方政府朝不保夕,在惶惶中求以终日,根本无暇顾及泛滥而起的流民,所谓遣送安置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流民之多、遍布之广,达到了旷世空前的境况(人口基数虽少,但流民的比例却高)。

有谁愿意接纳那些成千上万的流民呢?没有人,相反,流民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排斥,无论哪里都缺粮食,有粮食也不愿意给他们吃。但流民自然不想因为文明礼貌而被饿死,于是,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司、冀、并、兖州流人数万户在于辽西,迭相招引,人不安业(《晋书》),还有“流民之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阳、河南者数万家,素为居民所苦,皆烧城邑。(《通鉴》)”,这就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为防止流民哄抢,各地纷纷组织武装防范,而流民受到攻击,就要自卫,也逐渐自发地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如“雍州流人王如、侯脱、严嶷等起兵江淮间”,“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晋书》),“秦

州流民邓定、訇氐等据成固,寇掠汉中”(《通鉴》)。这些流民武装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乞活军也就应运而生。其中最活跃、历时最久的便是燕王司马腾(就是那个准备把石勒卖掉充军饷的司马腾)的部队。西晋末年,“并州(今山西北部)饥馑,数为胡寇所掠”,饥荒加上兵乱,以至于“郡县莫能自保”(《通鉴》)。无奈之下,州将田甄、李恽、薄盛等人,便将流民组织起来,“悉随腾就谷冀州,号为'乞活'”,跟随司马腾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东北、山东西部)谋食,这支队伍便被称作乞活军。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将流民收编,使这些人有所依靠;二是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便于谋食。没有财产住所,只为活命乞食,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无后顾之忧,十分勇敢强悍,成为司马腾麾下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乞活军所进行的战斗,主要是和石勒展开的。八王之乱时,司马腾镇守邺城,曾与成都王司马颖互相攻伐。司马颖死后,汲桑和石勒(曾在司马颖旧部公师蕃的麾下效力,当时的石勒还没有发迹)为司马颖报仇,攻下邺城,杀掉司马腾,焚城而去。乞活军又在田甄、田兰等人的带领下,替司马腾报仇,在乐陵杀了汲桑。

其后乞活军内部由于政见不合走向分裂:一部分在李恽、薄盛带领下,投靠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死后,部众分散,李恽率乞活军逃至洧仓(河南许昌东),与石勒军队进行过多次征战(此时的石勒已是前赵的大将),让石勒吃了不少苦头。如“石季龙(石虎)袭乞活王平于梁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内),败绩而归”(《晋书》)。但终究还是为石勒所灭。另一部乞活军由田甄率领远走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石勒付出很大代价才将其打败,其中陈午一部投降石勒,后又反叛石勒南走江淮,投靠了东晋。

这支活跃在中国古战场上的特殊部队,辗转存活了百余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五胡乱华时期流民武装的一个特例。为了粮食,为了生活,为了自保,不得不卷入到战争的行列,也体现出流民的困苦与无奈。一个“乞”字,一个“活”字,我们从中能读出那个时代所有流民的悲惨与不幸。乞活军的出现和存在,充分见证了那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的悲壮与凄凉。

冉闵、李农领导的军队,其实就是乞活军中的一部。那些活不下去的汉人,是他们赖以起家立足的根本。褚裒北伐的时候,遇到的李农的部队,其实就是投降了后赵的乞活军,纯粹由汉人组成的军队,那时,却是羯人的走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