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十六国 痴人说梦:威震西北(2/2)

作为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仇池国和唐朝末年的军阀割据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仇池国终究是由游牧民族依靠部族势力而创建的,而唐朝末年的军阀割据完全没有民族属性,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所以我认为仇池国应该是元朝时期所创建的土司制度的雏形,但是仇池国的势力也远比明清时期的地方土司大出许多,有了建国称王的资本,仇池国也就应该算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小的割据政权。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有如此小的割据政权,在大一统的王朝中同样也存在一些小的地方割据政权,比较有名的就是播州杨氏家族的土司政权,播州就是现在的遵义地区,自从唐朝末年太原人士杨端收复了被南诏攻占的播州之后,在长达七百余年的时间内,播州地区的主官一直被杨氏家族的人所垄断,直到明朝的万历年间,杨氏家族在播州的势力过于强大,严重干扰了明王朝对地方的管理,万历皇帝痛下决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将杨氏家族的势力剿灭。十六国时期的仇池国其实和古播州的事情是同一道理,只不过仇池势力更大一些,更引人注意一些,很快被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所攻灭。

在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出现像仇池,播州的事情也属于正常现象,而且因为古代人口数量有限,往往一股政治势力控制了人口众多,地域富庶的地区,其周围的地区或臣服,或被攻取,逐渐的形成了几个比较强大的政治势力,其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富的政治势力也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的掌控者,当掌控天下的政治势力衰落之际,各个地方的政治势力再次崛起,重新进行一次地域贫富及人口多寡的角逐,如此往复,形成了古代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

作为游牧民族的部族,他们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情与我们汉族先民大相径庭,甚至与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也有所不同,所以彼此相互建国,相互征伐,同样因为地域和人口的关系,这些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所建立的国家有大有小,有弱有强,大的强的往往所在地域富庶,汉族先民人口众多,反而汉化进程很快,消亡的也很快,小的弱的往往所在地域偏僻,汉族先民人口极少,能够留存的几率反而加大,仇池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样,明清时期的各个土司政权也是如此的道理,因为他们的存在与消亡基本与中央王朝的稳定,关系不大,所以中央王朝对他们的存在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轻易大动干戈,然而十六国时期的仇池国和明王朝时期的播州就是因为势力发展过于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掌控,最终被消灭了。

其实,一直到我国的近代社会,中央政权对于地方的掌控依然很弱,尤其是对各个村屯乡镇,很多小的人口聚集地因为地域偏僻,人烟稀少,导致了这些地方多以家族族长的形式进行管理,这跟落后的生产力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很多封建王朝的建立往往就是占据几个地域富庶,人口众多的地区,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基本都是随波逐流,而且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地区贫富也在变化,人口也在流动,这些地区有增有减,导致了我们的封建王朝并没有固定的疆域,各个王朝的控制区域称之为势力范围则更为恰当。

十六国时期同样如此,前秦帝国在占据了关东地区的几个重要区域,俘虏了前燕的统治者,很多小地方的民众自然而然的就算是前秦帝国的臣民了,关东地区也就成为了前秦帝国的势力范围了,因为这一时期前秦帝国也就是占据了中原地区,势力并不算大,相比之下仇池国的反叛,对于前秦帝国来说就太碍眼了,于是前秦皇帝苻坚毫不犹豫的兼并了同为氐族人群建立的仇池国,并且借机侵占了东晋王朝的蜀地,其谋士王猛逼降了前凉政权,整个西北大地也只有前凉政权还在暗中咬牙切齿,而历经前秦帝国不断打击的前凉政权同样没比仇池强到哪里去,面对中原王朝的步步紧逼,前凉政权的瓜熟蒂落指日可待。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