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训和郑一鹏来到天财库时,那里已经有许多官员在排队。不过真正的重臣要员,都是家仆持印信代领,可不会亲自来跑一趟。
负责发工资的,是太监……
几个领到工资的京官,议论纷纷从汤训身边经过,似乎都在讨论新钱的事情。
好半天终于轮到汤训,太监让他签字画押,接着扔来一块银元,一吊铜钱,一袋大米。至于俸禄如何折银,太监并不解释,官员可以自己回家换算——折银、折钱若是太狠,百官肯定要闹的,正德初年就闹过一回。
郑一鹏盯着自己手中的银元,皱眉道:“这是陛下的头像?”
汤训说道:“应该是吧。”
真的认不出来,只能从冠冕侧像,知道肯定是皇帝,然后通过“正德元宝”判断是朱厚照。
郑一鹏愤怒道:“王侍郎逢迎至斯也,为了讨好陛下,居然使用这种手段。”
“咳咳。”汤训咳嗽两声,不想讨论此事。
郑一鹏说:“仲元,你与王侍郎是同乡,应该在私下好生相劝。我等士子寒窗苦读,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做佞臣只知讨好皇帝!”
汤训只能说:“王侍郎自有分寸。”
杨慎因为皇帝出京不归,又加上妻子病逝,早已经愤而辞官了。这家伙整天研究文学、艺术、物理、数学,纠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郑一鹏便是杨慎的狂热粉丝,历史上还跟杨嗔一起去哭门。
简单形容,郑一鹏就是个愤青,或许从政之后会慢慢改变。变好或变坏,暂时不清楚,至少此刻他是非常单纯的。
二人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帮闲过来,拱手赔笑:“两位老爷,可愿换钱?”
“换钱是何意?”汤训不解道。
那帮闲解释说:“就是用旧钱,换两位手里的新钱。黄钱(京城铸钱)换新钱,两文换一文;皮钱(地方铸钱)换新钱,视铜钱好坏而定,两文到五文换一文。”
郑一鹏惊讶道:“王侍郎所铸新钱,居然这么值价吗?”
帮闲笑着说:“我家老爷爱收藏钱币,两位无须多虑,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郑一鹏犹豫片刻,拿出刚领的工资说:“那我全部换黄钱。”
双方当场进行交易,郑一鹏手里的铜钱,数量直接原地翻倍。
郑一鹏又问:“这银元换吗?”
帮闲摇头说:“不换。”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首批发放的新式铜钱,大部分都被京城的钱庄和富户吃进。他们雇人到处换新钱,然后拿去储存起来不用,因为新钱制作精美、用料十足,不但可以保值,运到外地还能赚差价。
如此便是劣币驱逐良币,好钱被藏起来,劣钱在市面流通。
反而是王渊制造的银元,因为含有部分杂质,富户和钱庄都懒得储藏。但因为制作精美,且定价合理,大受市场欢迎,商贾做生意时特别方便,不必先验银子成色再称重量。
小型交易也很便利,不需要把银子剪下一角,直接给一元、五角或一角的制式银元便是。
此次制造新钱,可谓超级成功,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满意。
(注:大明计重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并非全都是十六进制。)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