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冲浪里 第六十八章 晋唐心印(4/4)

冯思远的猜想:

在《兰亭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有人火中取栗,丢卒保车,暗地将“贞观”二字钤印从法帖上全都裁去,以混淆视听,保留真迹画心。何其辛哉!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瑰宝,终得遗存至今。善莫大焉。

四、考古民科的空穴来风——“神龙之变”

1984年,西安市西大街梁家牌楼拆除旧房时,偶尔在屋檐下发现元代《兰亭序》碑刻拓片四幅,其中有一篇宋代蔡挺的跋文,其大意为:公主用伪本换掉真迹,真迹得以留存人世间。另有李治暗中掉包等言。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曰:“……神龙之际,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唐韦续在《墨籔》卷二中,亦有相似记载。

太平公主(665~713),武则天之女;安乐公主(684~710),武则天之孙女。李世民驾崩于649年之时,两位公主尚未出生呢。

以上记载诡异之处就在于所谓“神龙之际”,只能是太平公主发动的神龙政变,起兵冲入玄武门逼宫八十多岁的武则天,李哲(原名李显)遂复位,两公主乘机将兰亭序‘奏借出外拓写’。

可是不对呀?既然有“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之记载,那权高势巍如两公主者,何必又要乘乱取之呢?她们原本就是人手一册的呀?

历史在暗示,《兰亭序》真迹没有殉葬昭陵。

殉葬了才怪。

五、“神龙”小玺——密符

1、不是中宗李显的收藏印

翻开唐中宗李显的履历表,此人命运多舛,不是被废,就是在被废的路上。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称帝,与其说是“神龙政变”,不如说是武则天的审时度势,将江山拱手奉还李家。懦弱无能、战战兢兢的李显继位后继续延续武则天的年号至第二年,至景龙4年(710)驾崩。这个窝囊的当朝皇帝再缺心眼儿,也不至于用前朝年号作为私下把玩藏鉴之小印吧?更何况,这位唐中宗哪来的这份闲暇和雅致呢?别说没这份才情,他哪有这闲工夫呀。他忙着呢。

2、也不是“神龙”元年所铃印

众所周知,“神龙”是武则天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号,启用于公元705年元月,同年二月就发生了神龙政变。彼时,武则天已82岁,这个“神龙”年号在她手里只存续了也就不到一个月。在这云谲波诡的短短二十天多,她老人家还可能有那青灯黄卷的雅兴吗?再说,有这个雅兴,恐怕也没这个体力吧?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唐“贞观”、“开元”书印,及晋宋至唐公卿贵戚之家私印一一详载,独不载此印。

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他压根儿就没见到过神龙本兰亭序。张彦远虽出生三代相门,他自己也官拜大理卿,但在编写《历代名画记》时,其所处时代毕竟已是晚唐,前朝禁中的秘密他如何得知?

对“神龙”的确切解释呼之欲出了。

那就是:《兰亭序》上的“神龙”小印,既非武则天更非唐中宗李显之年号,而是武士彠弥留之际传与其女武媚娘的遗物,它是隐喻着袁天罡惊天预言的密符,遂为伴随武则天终身的闺中小印。这枚小印,也是他与李治在翠微宫太子殿耳鬓厮磨、暗度款曲的爱情物证,那是这个伟大女人的小秘密。到了晚年,她最终启用她堪称传奇一生中的最后一个符号。以袁天罡的预言,彰显其“受命于天”。

六、冯思远的那些胡思乱想

不伦之恋的火热激情,促成了武媚娘与高宗李治俩人,合伙儿裁下《兰亭序》的引首、隔水及拖尾。可这些剪裁下来的残片,其价值也丝毫不亚于画心,都是无价之宝呀。它们被藏到哪里去了呢?

“太宗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但是,那些七零八碎的宝贝是绝不能带进寺院的。毕竟珈蓝之地,青灯黄卷、断塔浮屠,何来藏匿之所?谁能有秘密可言?

让新登基的高宗李治把这些故纸片夹带进皇宫?那不是等于飞蛾扑灯吗?弄不好别说皇位不保,就是脑袋说不定也得搬家。武媚娘一辈子从不干前功尽弃的傻事儿。她心如明镜:她没有失败的本钱的,只要出手,必招招致胜。

只有一个选择:翠微寺地宫。

就这样,经过一番眼花缭乱的移花接木,《兰亭序》真迹终于被高宗李治堂而皇之带回了长安皇宫。从此,书圣墨宝摇身一变被官宣为冯承素双钩填摩的摹本,即所谓神龙本。以后,再由神龙本不停地演变出诸如火烧本、落水本等若干更加魔幻、更加离奇的版本,以搅乱真像、混淆视听,割了一茬又一茬文化韭菜,那就是神仙也无法预测的事了。说道神仙,就不能不提那一代明君李世民魂游地府之际,巧遇书圣王羲之。九泉之下,它乡遇故知,这哥俩儿免不得在一番推杯换盏、酒过三旬后,相互拍起了马屁。世民赞其“凤翥龙蟠,心摩手追”;书圣也喝得到位,提笔挥就“晋唐心印”四字斗方。

“兰若,兰若!”秦湘怀抱着兰若连声喊道。她挣扎着微微睁开启双眼,迷离的目光终于找到了冯思远。

“‘潜隐先帝之私’,”兰若气若游丝地喃喃道,“骆宾王诚不我欺啊。”讲完这句,她头一歪,晕了过去。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