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二百五十四章 宋人输太多,我家乡便成了边塞!(1/2)

翰林院正厅。

夏之白信步走了进去。

刘三吾、黄章等学士,神色复杂的看着夏之白。

他们对夏之白是发自内心的抵触,在听闻朝廷同意了盐政之事后,内心更是极其不愿被夏之白选中,但见到真的没有自己,心中却莫名有些不悦,甚至涌现出了一抹异样的怒意跟不满。

他们跟夏之白同处翰林院。

夏之白选人,正常来说,当优先翰林学士。

结果,夏之白一人都没选。

虽然听到这个结果,他们每人都暗松口气,但也觉得夏之白十分不尊重人,他们作为翰林学士,德才兼备,就算是放在天下,也是名望俱佳的人,结果夏之白还看不上。

当真是可笑。

夏之白却根本不搭理。

翰林院这些学士,才学的确足够。

但太老了。

很多观念根深蒂固。

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完全是给自己添堵。

尤其这些人还很喜欢引经据典,各种指桑骂槐,夏之白自不会给自己讨没趣,他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刘三吾等人,唯一考虑过的人选只有方孝孺,最终思虑了一下,还是放弃了。

方孝孺同样不适合。

头太铁。

而且认死理,一旦认定一个道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样的人若是用好了,的确能成为一大助力,但要是没有用对位置,只会让自己一头麻烦,南方的事本就复杂,他自不会想着再去自添麻烦。

夏之白把翰林院的学士都召集到一起。

他站在三阶的台阶上,高声道:“朝廷已颁布诏令,让我跟随信国公,锦衣卫使蒋瓛,不日之后南下,因而编写教程之事,就麻烦诸位了。”

夏之白朝下方众学士躬身。

刘三吾等人抚须,冷冷清清的点头。

夏之白淡漠的看了一眼下方,又道:“对于历史相关,我却是要多叮嘱一句,在书写宋代时,不能过度推崇所谓的士大夫文人政治,而且要贬低。”

“至于原因你们也清楚。”

“过去很多文人推崇的边塞诗,我并不建议列入太多。”

“毕竟.”

“我作为北方人,可不想因宋人输多了,我的家乡就成了边塞。”

“更不希望,大明日后的学子,真以为天下始终以南方为重,还真天真的以为长安就是关外,这种数典忘祖的笔法,我是坚决不认可的,也是坚决抵触的。”

“我可不希望,有朝一日,提起关中出身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莫名就成了关外之人。”

“这岂不是休先儿?还有处于北方的轩辕氏跟神农氏,这是华夏的文明共主,决不能因一些人的私心,就把华夏的文明共主,给舍弃到一旁。”

“大明继承的大元。”

“那理应继承大元的法统。”

“即宋代是跟西夏、辽并列的,是处于分裂时期。”

“书上绝不能以宋代独大。”

夏之白的态度很强硬。

因为这些士大夫写书问题太多了。

各种推崇宋代。

言语间都快把宋代夸出花来了。

但真正知道历史的,都知道,宋代根本不值夸,连华夏故土都丢了个七七八八,连祖宗的安息之地都被占了,整个边塞诗,一看还是个瓜洲渡跟大散关。

瓜洲渡跟大散关历史上什么时候成边塞了?

这不是倒果为因吗?

他可不希望自己南下一趟,回来看到这些人编的书里,全都是这些东西,那实在是太折磨人了,宋代就是分裂时期,这是板上钉钉的,这一点,他必须要给这些士大夫说明白。

听到夏之白的话,底下的学士有些骚动。

只是并不敢有什么反驳。

因为夏之白说的是事实,就算他们再怎么不以为然,也没办法否认,轩辕氏跟神农氏是华夏共主,而且也没法否定历史上存在的秦汉、隋唐坐落于关中。

但凡一比较,都能看出宋代的问题。

只是他们的确推崇宋代,尤其是宋代盛行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才是天下文人的共同愿景。

这将宋代列入分裂时期,岂不是‘与大夫共天下’成了一个笑话,因为连大一统王朝都不是,本身就已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又何以让人相信这是对的?

夏之白冷声道:“你们有自己的偏好很正常。”

“但不要越界!”

“你们编写的教材是给天下人看的。”

“不是让你们在这自吹自擂,在这里夹杂着各自喜好的。”

“若是你们还这么自以为是,还这么不以为然,我会向朝廷请求,更换编书人选,从天下各地征召合格的士人前来,我相信编纂如此重要的书籍,甚至足以青史留名的书籍,愿意前来的士人,应当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