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管是从父亲那代传下来的连环画小人书,还是后来买的儿童绘本和文言文正版小说,都不知看过了多少遍的三国迷。
他觉得孙权的这波背刺,比当年吕布夺徐州还要像是曹操的儿媳妇进竹林——甄姬拔笋!
主要是因为温侯是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读者心里多少都是有数的。
他偷袭徐州给人的感觉,反倒有种合情合理的意思,甚至会让不少人回过头去责怪刘皇叔之前为什么要收留吕布。
而孙权直到“白衣渡江”前,在演义小说中的形象都还是不错的。哪怕在合淝闯出了“孙十万”的诨名,至少游沧天本人是没有特别看扁他的。
甚至还因为罗贯中的妙笔生花,觉得“逍遥津上玉龙飞”这一幕还是挺帅的。大幅减轻了孙权其实是被张辽追杀得方寸大乱的印象。
可在“白衣渡江”之后,那种“东吴鼠辈”的印象就实在太深刻了。
东吴这波背刺关羽的一个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在东边打不过张辽,根本拿不下合淝以及后面的青徐。
如果东吴能拿下徐州,在刘备取得汉中胜利,关羽决定北伐襄樊的时候,他们最佳的战略选择就该是出兵合淝。
害怕蜀汉从此做大?那为什么不先去抢下青徐二州,壮大自己?从徐州那边可是能很快地打进曹魏的谯郡老家的。
谯沛乡党可是曹魏的核心世家圈子,曹家、夏侯家以及他们的姻亲,基本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世家大族。
那里可以说是富得流油,在这个时期比长安、洛阳都要更有战略价值。
抛开道德信义这些在乱世中很难掰扯清楚的大道理不谈,这里面最本质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东吴实力不够强,在合淝那边打不过曹魏。
为此吕蒙还专门给孙权递了个台阶,说是就算打下徐州,也守不住,所以徐州对他们没有太大的价值。
因为在合淝打不过曹魏,就跑过来背刺盟友,这是什么道理?无非就是“欺善怕恶”这四个字。
比较可笑的是东吴在拿下荆州后,依然只会在合淝一带跟曹魏死磕,北伐襄樊,直驱宛洛什么的是根本就没有过。
结果搞得“张八百”之后“满数十”、“文睡觉”之类的称号是出了一个又一个。“守不守得住徐州”这个问题压根轮不到孙权去操心,因为压根就打不下来。
游沧天小的时候喜欢蜀汉。长大一些,了解多了后又觉得曹丞相也是个英雄人物。有段时间甚至还粉过孙吴。
看的多了,自然想的也就多了。所以最后兜兜转转,还是重新拜倒在了蜀汉阵营之下。
吕布夺了徐州后,最后在白门楼被刘备一句话断了生路,算是了结了因果。但东吴的这波背刺,却非但没有什么因果报应,还在夷陵打光了汉军精锐。
蜀汉阵营最大的一个魅力闪光点,则恰恰与“欺善怕恶”这四个字相反。
刘皇叔的一生,遇到曹丞相当真是就没怎么讨到过便宜,都不知道有多少次败得比“孙十万”还要凄惨。
可这位昭烈帝有退缩过吗?如果有,那就不会有汉中之战的最终胜利。
关羽水淹七军前,天底下应该没人觉得曹军是弱势的一方吧?可关羽就是上了。奔六的年纪上战场,关二爷得有多天真才会想着自己能活着回来呢?
可结果偏偏就是欺善怕恶的孙吴一方,活得有滋有味。
不屈不挠的蜀汉阵营,关二爷身首异处,张三爷身首异处,昭烈帝也在永安宫悔恨而逝。继承这种精神的诸葛亮、姜维,最终结局也都让人心痛不已。
之前不去想倒也罢了,现在一想到这些,游沧天就觉得心里发堵。
在现实里,自己只是普通人一个,面对上司的无理取闹,自己只能辞职了事,顶多再骂上两句。相比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位阿Q,貌似也就少了点精神胜利法。
在这水镜下的三国世界,自己难道也只能忍气吞声,护着关羽一行人退回益州就当自己干了件大事?
看着下方依然长拜不起的关羽,游沧天深吸一口气,问道:“关将军,救援麦城不成问题。但在此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请你遵循本心,如实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