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搞的,燕军防守的极其完备,在严防死守下,也一直难以推进。
现在也算不错了,拿下了武遂,燕国在赵国面前已经无险可守,以后随时可以攻进燕国腹地。
这段时间燕军严防死守,在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某田氏的好心暗助下,燕国防守的无懈可击。
再加上拿下武遂,大功到手以后,乐乘和李牧互有嫌隙,已经在各自拖后腿了。
种种原因之下,赵军接下来的进攻并不是很顺利,更没有取得大的成就。
赵悼襄王虽然不知道内因,但是既然现在很难继续推进了,还不如见好就收,以后再伺机而动。
回过头来,赵悼襄王心中大骂,可恶的齐国,白吃赵国的粮食,真就一点也不出力,等着吧你!
赵悼襄王一边令乐乘回援,一边令李牧巩固拿下的城池和据点,另外派出使臣逼燕王喜谈和停战。
约定双方以易水为界,此战罢休。
燕王喜虽然不甘,但是燕丹和雁春君的急信每日不断,前线焦灼令他也毫无主意,没办法,当失去阻挡骑兵的屏障,燕军面对李牧,实在是被动之至。
现在秦国出兵,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武阳不丢,攻赵的桥头堡就在,只能找机会再夺回来了。
燕王喜捏着鼻子同意了停战。
对于这一场战斗,赵悼襄王整体还是满意的,主要是对燕的战略局面打开了,有了战略要地,主动权在赵。
在乐乘回援以后,王翦便止兵不前,等待嬴政的命令。
赵悼襄王在令乐乘回援的时候,已经同时派遣使臣去往秦国,言明误会。
虽然四国合纵,但那是为了应对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乱局,绝不是为了针对秦国。
至于具体是为了应对什么可能发生的乱局,只是有可能发生的乱局,对于有可能发生的乱局,那要等发生了才知道。
但是绝对不是为了针对秦国。
看目前楚魏这两个盟友的样子,怎么也不像能支援自己的样子,得好就收吧,总不能真的再跟秦国打起来吧?
赵悼襄王的说法差点气笑了嬴政,但是嬴政并未多加计较,直接让使臣回去了,好似认可了这种说法。
同时全部撤兵,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楚魏两国心中也都是深深的松了口气,和秦军对峙的压力实在有点大,虽然是自己兵力占优,但是看着对面黑压压,寂静无声的秦军,莫名的压力实在令人心颤。
同样秦国如此轻易就撤兵,也让三国心中惴惴不安,秦国反应如此平淡,实在不同寻常。
难道真是秦王认可了这个理由?
还是秦国不想开战?
还是秦国大军在外,一时之间不合适开战?
还是秦国真的忌惮四国,不敢开战?
从此番秦军的态势来看,好像还真是有几分忌惮。
也对啊,秦国十几万大军攻伐西域还没回来,必然兵力空虚,岂敢同时对抗三国,啊不,四国!
但是无论如何,不开战总是好的。
如今看来,合纵也是有用的,起码壮了声势,秦国也不敢轻易放肆。
在赵悼襄王确定秦国退兵以后,立刻派使臣去楚魏两国,痛斥两国背信弃义,秦军来攻,两国停步不前,根本没有履行约定。
两国自然不满,我们都派兵威慑了,还要怎么样?
况且,你偷吃燕国本就是你不对,你惹出的祸事,凭什么让大家陪你一起背着?
嘴炮打了几轮,这事也就过去了,毕竟大家都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赵国成功偷吃到的经历,也大大鼓舞了楚国和魏国。
如今看来,合纵确实是有些用的,即便是秦国,面对四国,也要慎重对待。
准确的说,还是三国,齐国真就是混日子的。
魏景湣王的心思是真的活泛了起来,若是可以吞并齐国,以东补西,齐国又是富庶,大魏未尝不可重复往日光辉!
至于先前想着和齐国一同进攻楚国,嗨,那不还没定嘛?
大争之世,要灵活!
巧了,楚国也是这么想的。
楚国魏国一番联络,决定攻齐,两国同时派出使臣奔赴赵国,要求赵国兑现承诺,一同攻齐,并且所有所得,归两国所有。
赵悼襄王当然不干,给你们陪跑,傻子才干。
你们先前履行的约定,也没完全达成啊!
你们也没帮我挡住秦军呀。
三国又是开始协商。
而三国密谋攻齐的事,齐王建还不知道。
在他看来,战事终于可以停一下了。
这一趟在赵国的威逼下,跑燕国溜达了一圈,反正只是壮了声威,也没什么损失,些许粮草不值一提,大齐不差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