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文豪?不,是致郁啊! 第151章 现场看你哭不是更刺激?(1/2)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应该要远高于生活。

戏剧创作,同样如此。

一部合格的戏剧,不仅仅是要通过剧本的形式将它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

它应该要被演出来!

不仅要演出来,它还要演的漂亮,演的精彩!

陶春芳老师之所以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让江海从学校里赶过来见她一面,就是因为她发现江海创作的这篇《感天动地窦娥冤》戏剧——

非常适合改编成话剧!

剧本,重要的是写!

话剧,重要的是演!

“其实我一开始对你真的没报什么太大希望,但是我也是万万没想到,你一个戏剧领域的新人,竟然真的能给到我惊喜?”陶春芳老师一脸慈祥地看向江海,眼神里充满了欣赏,“你这篇稿子,我昨天研究了一个晚上,我真的发自心底的认为——”

“它是真的很有被改编成舞台剧的可能性.”

对于小城市的人来说,可能【话剧】【舞台剧】这种小众词汇,还真是属于比较陌生?

在三线城市,上班闲暇之余的娱乐活动,能骑骑车,钓钓鱼,保不齐再约上三俩好友撸撸串搞个小烧烤,这都已经算是还可以了

哪里还奢求能看上什么话剧,舞台剧?

可对于常年在大城市生活,尤其是注重精神层面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

对于看话剧这种娱乐方式,应该是早就习惯了?

仅拿澄海大剧院这一个剧院的营收来举例——

作家老舍的《茶馆》,被改编成舞台剧之后,每周末的上座率一直都保持在60%以上。

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经典代表作《雷雨》,自从被改编成现场表演的话剧,每周末上座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上。

但凡是在戏剧领域比较知名一点的本子,就譬如说什么:

《日出》《商鞅》《李白》《白鹿原》《窝头会馆》这之类的经典本子,早都已经被改编成了话剧。

哪怕就是陶春芳老师本人写过的本子,就譬如说《白蛇传》《新白娘子》——

更是早早就被改编成了舞台剧。

就在明天下午!

就在澄海大剧院!

就有两场有关于《白蛇传》的现场话剧在售!

不管是剧院,又或者话剧演员,再或者依靠戏剧生活这一类艺术从业者——

大家都是要吃饭的!

大家靠什么吃饭?

靠的就是写出诸如类似于《雷雨》《茶馆》《白蛇传》这一系列优秀的戏剧本子,然后再把它们改编成话剧,舞台剧的形式,以此来吸引观众观看——

然后从中赚取门票钱!

一般来说,能够被改编成舞台剧的本子,大都是一些成名已久的戏剧大家。

毕竟,只有这些戏剧名家的本子,才经得起考验!

话剧可不同于其他的表演形式,它整個现场表演都要求的是一镜到底,根本就没有任何NG可言。

这不仅考验话剧演员的功底,这更考验剧本创作者——

对舞台现场节奏的把控!

什么时候该抑下去,什么时候该扬起来,这都是有说法的。

哪怕就是在陶春芳老师这种【民俗戏剧】类的名家,她也是在她三十四岁那年,才写出了她人生第一本可以被改编成舞台剧的戏剧创作——

《白蛇传》!

眼瞅着江海仅仅二十岁不到的年纪,竟然就有望完成人生第一部可以被搬上话剧舞台的戏剧创作?

饶是萧琳瑜这种与世无争的性子,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这江海,竟然有这么厉害”

说实话,当得知《窦娥冤》剧本将有望被改编成话剧,改编成现场舞台之时

江海确实有那么一丢丢兴奋?

但是,他高兴的点并不是《窦娥冤》本身,他兴奋的点在于——

不管是实体书,又或者是网文,一直以来这两种文字的表达形式,并不能让他对读者情绪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总结和反馈?

换言之,

他没有办法和读者面对面?

就譬如说,你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时哭红了眼,作为作者的江海也只能是通过书评知道读者很悲伤?

对于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之时,到底是个什么情绪,他一无所知?

你看书的时候在哭?

不造啊,我又没看到

你看书的时候愁眉苦脸,烟一根接着一根,甚至把人都看emo了?

这,我哪知道?

毕竟我又不是亲眼所见.

可是,话剧舞台剧这种形式,刚好就弥补了他不能和读者面对面的这一缺陷?

试想一下这样一幕场景——

剧院里,在一场坐满了人的话剧演出之中。

作为剧本创作者的江海,置身于人群之中,身边全是特意前来看戏的观众。

他们一边用纸巾擦泪,一边哭诉:

“为什么这作者,能这么刀!”

“为什么这窦娥,能这么惨啊,呜呜呜呜呜”

而作为这一切始作俑者的江海,就坐在观众旁边,默默为他们递上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