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愿送来了卷宗道:“陛下,高延寿供状。”
李世民拿过纸张,看着上面的内容。
刘仁愿禀报道:“陛下,高延寿说他的十五万大军是因抽调了辽东各地的男子,乌骨城以东各地所剩余的兵马最多五万,若高句丽王再抽调各地的兵马汇集入王城,如此渊盖苏文手中的兵马最多二十余万,不会再多了。”
正说着话,又有侍卫快步而来,道:“陛下,洛阳派人来了。”
李世民还在看着高延寿的供述,坐在一把凳子上,一手放在膝盖上,一手拿着纸张。
安静了片刻道:“让人进来。”
来人正是现在朝中的兵部侍郎崔敦礼,自从他向太子表达忠心与博陵崔氏划清了界限之后,崔敦礼得到了太子的重用,前来辽东,协助皇帝处理后勤。
以往大军攻打吐谷浑与高昌之时,他也是在大军后方处理后勤与人力。
“臣,崔敦礼奉太子之命,前来为陛下输送辎重。”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纸张,神色稍有思量,现在的中原临近年关了,贞观十八年就要过去了。
“怎么?朝中有人劝朕撤军吗?”
崔敦礼回道:“劝陛下撤军的人不少,但都被太子殿下驳回,此番东征是大唐向世人明志,中原男儿向来是有仇必报,失去的不管是土地还是尊严,都要夺回来。”
“哪怕是陛下现在要撤军,太子殿下也会配合,陛下出征在外,军中万事全由陛下决断。”
李世民低着头,他明白了承乾的意思。
现在辽东天寒地冻,可以撤军,但如今撤军了,后世的子孙一定会再一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李恪一直站在门外,他心里想着出征之前,皇兄交代的话语,此战绝不能再让父皇留有遗憾。
崔敦礼又道:“陛下,臣不仅仅带来了粮草,还带来了三万余家书,还有药材二十余车,医者六百人,支教夫子五百人。”
苏定方神色惊疑,道:“太子殿下还准备了这些?”
还未等陛下开口,崔敦礼道:“陛下,太子殿下命各地的支教夫子帮出征将士的家眷书写家书,殿下深知大军出征在外,思念家乡,又遇寒冬,恐军心不稳,才会如此做。”
李世民忽然一笑,笑得很是释然,道:“朕的这个儿子要说行军打仗,的确不是他所长,论治人治民,朕十分赏识他,朕老了,竟然都要依仗儿子了。”
换言之,如此父子,大唐何愁不强大。
苏定方道:“陛下,大唐有如此储君,就算陛下出兵在外,中原可定,中原可安。”
正堂门外,李恪从一个皮革中打开了纸张,一个内侍太监低声道:“吴王殿下,这是杨妃送来的书信,还有太子殿下亲自所书写的书信。”
李恪看到母妃的书信眼眶泛红,如今的母妃还居住在长安,照顾着愔弟,还有自己的孩子李仁,母妃在信中说李仁现在已会讲话了。
崔敦礼走出正堂,开始安排事宜。
当一份份家书送入安市城,整座城安静了下来,有支教的夫子帮忙给不识字的军士念诵家书,城中隐约可以听见哭声。
家书是报平安的,夫子们到了这里还要帮将士们写回信的家书。
医者陆陆续续走入城中,给这里的士卒看病,午时过后,安市城内飘来了药汤的味道。
崔敦礼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内的情况,如此军心安定了。
李世民披着大氅走来,道:“有劳你走一趟了。”
崔敦礼行礼道:“陛下,这些都是臣该做的。”
“嗯,如此将士们可以放下牵挂,朕替万千将士谢过。”
崔敦礼忙行大礼道:“陛下万万不要这般,臣都是按太子殿下的吩咐办事,正值年关,临近新年,太子殿下觉得数万将士在辽东过年,这才会如此安排。”
现在全城的将士们都会记得坐在洛阳的那位储君,即便是朝野皆知储君是严苛的,但一封家书足够他们为了李唐社稷舍去这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