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寿帝君修仙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丰臣秀吉:是时候踢大明出局了!飞梭,带内阁俯瞰国战!(2/4)

武田信玄和今川氏真的背后则是裕王。

在场的都是一方枭雄人物,自然明白什么是引狼入室。

不过他们还是选择了这么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看穿了大明内部并不和谐,裕王和景王二王相争。

所以,当初他们决定先利用大明的力量,帮助他们保留实力的同时,还可以尽最大的可能清除日本境内的其他大名。

之后为了防止真的引狼入室,防止让大明王朝坐收渔利,可以暂时的罢手言和。

直接将大明踢出局,然后再行平分天下,或者是一较雌雄争夺最后的霸主之位。

此时,听到丰臣秀吉这么说后,众人心中都明白,现在已经到了踢大明出局的时候了。

“看来,诸位都明白其中利害关系。”丰臣秀吉说着,眼底精光闪烁,这一刻他仿佛化身为一个谋算千里的智者,“那么,做决定吧。”

“是否要对大明的势力,全部清除?”

虽然其中利害关系,众人都清楚,但真正到了下决定的时候,还是不由的在心底权衡起来。

“此人,是个劲敌!”只有二十岁的德川家康撇头朝着丰臣秀吉看了过去,心中暗自警惕了起来,直觉告诉他,要防备此人。

“我同意。”想归想,不过德川家康,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德川家的家主,自然也拥有雄主的魄力和决断,率先表态。

一时间,织田信长和武田信玄,都不由的朝着他看了过来。

丰臣秀吉也不由的朝着这位,竟比自己小六岁的德川家的家主看了过去,眼底闪过一抹精光,在场众人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此人。

“我们与大明之间的国力太悬殊了,”德川家康不理会众人的目光,语气平静,道:

“你们不要觉得此前海上的一些海盗,就能搅的大明东南沿海的安生,中间还隔着一片海,大明就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

“但不要忘了,如今的大明,已是今非昔比了。”

“此外,在东海道外,那翔云岛和龙鳞岛上的北条风翔,以及藤原海太郎,都是明朝人,他们的汉人名字分别是徐元亮和毛海峰。”

“这二人本身就是裕王和景王的人!”

“一旦大明大军开拔,那这两座岛,就是他们攻伐日本的最佳据点!”

“只需要登岛后,养精蓄锐,届时如果我们内部还是争斗不休,又或者是已经两败俱伤,大明便可轻轻松松的占领整个日本。”

随着德川家康的讲述,在场众人的面色,也是不由变了一变。

只有今川氏真,始终低着头,默默品着热茶,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一样。

“德川君考虑的不无道理,”这时,身为盟友的织田信长也沉声道:“中原有句古话……”一双鹰隼般的眸子凝视着武田新玄,沉声道:

“叫做,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注:这里的“中国”指居天下之中,可以理解为中原地区。此句出处: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写道:“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所以,”织田信长腰背直起,对着武田信玄重重低头,道:“阁下,为了我们的疆土不被大明所得,还请先放下个人之争,共同御敌!”

“届时,或争霸天下,或分而治之,皆可!”

话说到这里,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不由得朝着武田信玄看了过去。

至于一旁的今川氏真,则没有人在乎,别看双方是盟友,但主导地位是武田信玄。

至于今川氏真,不过是因为背后有裕王在支持,所以才能被武田信玄拉拢。

如今,要对大明出手了,今川氏真的意见,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别看今川家族背后有裕王一脉支持,但裕王之所以支持他,也不过是为了牵制武田家族而已,这点在场众人心里都清楚。

其中有一个因果关系,那就是因为有武田家族,所以裕王才会选择支持今川家族。

没有了今川家族**,裕王随时可以扶持另外一个家族来和武田家族合作。

所以,没有人会在乎今川氏真!

“好!”武田信玄也不傻,大明如今国力上涨,内忧外患都已经排除,若是这个时候,趁着日本内部,他们双方两败俱伤之际进攻。

那自己等人的争斗,也将毫无意义。

见武田信玄答应下来,织田信长和德川加康以及丰臣秀吉几人都不由得暗暗松了一口气。

“既然如此,那我们接下来便开始对龙鳞岛以及翔云岛进攻,彻底铲除大明在日本周围的威胁,第一时间占领这两座岛屿!”

“同时,将境内的那些投靠大明盗贼势力,全部铲除,之后各自朝着东西进攻!”

“等到取得天下后,再做打算!”

闻言,双方都没有异议,至此日本内部四大家族达成一致,联手驱逐大明在日本的势力。

……

大明,随着朝廷政令下达,土地改制的第二阶段也正式开始了。

随之一同进行的,还有钱币改制八策,一时间天下哗然。

虽然这两年时间以来,百姓对朝廷也都有了基本的信任。

尤其是新粮的出现,还有免税三年,百姓对朝廷,对皇上,都是心存感激,全都认为好日子要来了。

可让所有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好端端的朝廷竟然下令,要收回所有的田地归朝廷所有。这顿时让各地百姓的心再次揪了起来。

预料之中,这一举措,自然遭到了不少百姓的反抗,不过在各地宗室的打压之下,百姓只能选择相信朝廷,未来会有更好的政策。

时间匆匆,三个月的时间过去。

转眼,便来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上旬。

这一日,内阁收到了一封,从东南传回,来自日本的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