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奕的美眸微微泛光。
她知道楚世昭是有能力的。
问题是,她不知道楚世昭能做到这样超出预期的事情。
因为在桓奕看来,历史不管怎么样都是有它的偶然性。
它是不具备必然性,不是说一个人很厉害,他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就比如说最开始的三次模拟推演。
楚世昭都是直接死在长安里,连任何机会都没有。
后面楚世昭没有待在长安,跑到了其他地方,就有了新的延展,换句话说,楚世昭待在长安和没有待在长安,也是一种偶然性。
再比如说桓奕的二兄桓节。
他不入京的情况下,在凉州拥兵自重,那就是一股毋庸置疑的军事战力,皇甫坚不会和桓节兵戈相向,段琦最终也不会和桓节生死相搏。
凉州最稳定的三个将领没有内部矛盾,天下人谁敢小觑?
就是进了京城,三人之间有了利益纠纷,最终分道扬镳,这就是历史的变化。
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所以楚世昭的表现,再次超出了桓奕所想的预期,在桓奕看来,这种局势的大周王朝,楚世昭能成为坐镇一方的军阀,都是能力的体现。
你再强你再能打,你拦得住多地的集中包夹?拦得住法理、大义对你威望的打击吗?
结果,楚世昭做的每个选择,不能说是超出预期,那也是无可挑剔。
面对朝廷,他保持谦卑。
接受王氏的拉拢,而关中世家又急需楚世昭的力量,赦免了桓氏的罪责,双方相互扶持,朝廷给了楚世昭名望,楚世昭替朝廷平定叛乱。
如果楚世昭选择了自立,不给朝廷面子。
大周王朝下的每一道敕令都没人听话,那对地方就是彻底失去约束的能力。
号令彻底无效。
如此一来,楚世昭后面还能去大同府、大宁府,让两地的节度使放下武器,并入他的势力吗?
就是前面的选择对了,大同节度使和大宁节度使才会那么果断放下武器,投靠楚世昭。
现在的情况就是,楚世昭去一个地方,你这边的将领愿意投顺,那就是大周王朝的忠臣,不愿意,那他不仅可以给你丢个叛逆的名头,还能调兵遣将直接打你。
想祖宗蒙羞的话,你大可试试。
你不归顺楚世昭的话,他就可以骂你反贼,然后还能带兵打你,问题是他还打得过你,打完你,你不仅地盘没了,还身败名裂。
人楚世昭还是官方的人,给你在史书上霍霍几笔,你全家名声都黑了。
换成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压力,都很难不做出‘不如咱哥几个继续当大周忠臣’的选择。
但,这还是有前置条件的。
楚世昭先平定了河北的起义军叛乱,干下了沧州,又打赢了范阳的马溯安,没有军功的话,同样做不到这样的威慑力。
他出来谈判呢,又带着玄甲骑。
这不就是妥妥的武力威胁配合政治恐吓。
你敢赌上你的政治名望和身前生后名吗?
只要有一位节度使没顶住,后面就很顺利,就算是顶住了楚世昭的威慑,跟他打仗,楚世昭也能杀鸡儆猴。
这就是最顶级的阳谋。
所以楚世昭的表现,完全是超出预期的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