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崛起:从当爷爷开始 第三百四十二章承平三十四年(1/2)

六月下旬,杨正山奏折得到了回复。

皇帝老儿的回复很简单,只回了八个字,‘已知,可以与之贸易’。

看来皇帝老儿早就知道李盛王朝的局势了,不然回复也不会如此风轻云淡。

得到了皇帝老儿的回复后,杨正山也就放心与李盛王朝贸易了。

他再次接见了崔洪涛,然后将结果告诉他,就将他打发走了。

崔洪涛倒是想跟他多聊聊,可是杨正山根本不想跟他有太多的交集。

虽然现在新罗金氏已经掌控了李盛王朝,但是没有得到皇帝老儿的册封,金尚骏就不是李盛王朝的国王,而崔洪涛也不是什么左参赞。

崔洪涛乘船离开的第三天,余通海和孙程就回来了,他们此次前往德盛王朝倒是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岔子,孙程借着以前积攒的人脉,与德盛王朝的几个豪族搭上了线,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其实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也是有原因的,那二十多艘战船也不是摆设,最起码能彰显一下他们的武力,让德盛王朝的势力不至于心生抢夺之心。

三条航路全部打通,腾龙卫的海贸也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七月底,腾龙卫组建了第三支船队,三支船队分别前往江南,李盛王朝和德盛王朝。

八月初,横刀门的船队第一次抵达腾龙卫码头。

九月末,罗家的船队组建完成,第一次前往江南。

随后的几个月,在腾龙卫的码头停靠的船队越来越多,大量的船队停靠,让杨正山不得不再次扩建码头,同时还在码头附近建造了大量的仓库和营地。

寒冷的冬季降临,都没有阻挡商户们对海贸的热情,大量的商船在码头停靠,大量的货物从腾龙卫运到辽东各地,甚至运到了重山镇。

腾龙卫码头的繁荣也引来了更多的商户和更多的船队,一时间腾龙卫码头颇有成为辽东最大码头的趋势。

随着前来腾龙卫的商户和船队越来越多,原本一片荒芜的海岸逐渐变成了一个繁荣的镇子。

承平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过去,腾龙卫已是一片繁荣之相。

小小的卫城内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卫城外四方道路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一支支长长的队伍首尾相连,几乎看不到尽头。

杨正山骑马从道路中间走过,路上不少赶车的伙计看着他,都露出了崇敬的神色。

“拜见将军!”

“拜见将军!”

不少人对杨正山抱拳行礼,杨正山面带亲和的笑容微微点头回礼。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是腾龙卫的军户,还是外敌过来讨生活的伙计,都明白如今的腾龙卫是谁带来的。

杨正山走过长长的道路,来到卫城西门,然后再穿过人声鼎沸的街道,才来到衙门。

回到衙门,杨正山长长吐出一口气。

“这样下去不行,我们的卫城该扩建了!”

他一边走入衙门正堂,一边对身边的谢渊说道。

“是啊,现在城内实在是太拥挤了,特别是每次水师船队归来的时候,城内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谢渊有些无奈的说道。

腾龙卫发展太快了,这让卫司衙门的很多规划都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就连杨正山也没有料到,腾龙卫会繁荣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小觑了海贸带来的利益和繁荣。

卫城本来就不大,当初杨正山修建卫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卫城有一天会拥挤到无处落脚的地步,那时候他还限制了城内宅院建造的数量,可如今才发现当初就应该直接扩建卫城。

进入正堂,立即有一個随从为两人奉上茶水,杨正山端起茶水喝下,说道:“让工程科做个规划吧,城池向南边扩建,与南边的兵营连接起来。”

五军营的营地在城南,距离卫城不远,也就二里地。

这三年,营地经过几次修建,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座屯堡,与之相连正好可以将整个营地纳入城内。

谢渊微微点头,说道:“好!”

杨正山转身走进自己的书房,他的书房分为内室和外室,内室就是他自己的书房,而外室则是陆文华和周仁的办公地点。

他刚坐下,陆文华就端着一个木匣进来了,“大人,这是玻璃作坊刚制作的一批千里镜!”

打开木匣,陆文华将一个黄铜制的单筒望远镜递给杨正山。

杨正山来了兴趣,拿起了查看了一下。

玻璃作坊已经组建三年半了,然而直到现在都没有搞出让他满意的千里镜。

不是因为玻璃作坊的匠师们不努力,实在是这玩意太难搞了。

最难的地方就是透明度高的玻璃,匠师们不知道实验了多少次,一直都达不到杨正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