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1/3)

x,最快更新穿越之大民国最新章节!

三百六十六节塞北的潜力

苏芬战争后,赵书礼对德意苏联合的担忧不在了,而此时东北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QВ5.C0m

塞北军经过激战攻陷了抚顺,十万塞北军与三万日军激战,战斗烈度不算激烈,比不上台儿庄或者平津会战,没办法这是东北条件局限的,这里冬季太严寒了,没办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十万人的规模对中日双方来讲几乎都是极限了。

而东北军则攻克了辽阳,两方军队合围沈阳。日军不是不想救援,可是一方面是东北遍地开花的游击队到处破坏铁路,阻击增援,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大多数部队都在南方作战,顾忌不到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已经做起了春季结束东北战事的计划了,他积极联络塞北,希望塞北一起配合。赵书礼自然是答应的,他也在等待着春天,现在在东北的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塞北军的压力着实不小。要知道为了保证三十多万塞北军在东北的给养,可是费了大劲了,往往一颗子弹要运送到前线,要先通过铁路,然后再用马车,马车过不去的地方用驯鹿来拉,效率低不说,成本太高了,往往供给一个人的需求就需要将近十个人来工作。

沈阳暂时还打不下来,但是其他地方大有文章可做。

塞北军占领的长春等地,也有不弱的工业实力,有民间资本的,也有日资,尤其是日资的企业,集中在采矿业,设备是不错的,都是九一八后的新设备。对于这些,赵书礼是毫不犹豫的接收了,全都拆除下来打包,等待春季一到就运往塞北。

对此张学良是默认的,他接受了赵书礼的说法,即便春季把日军赶出了东北,那么东北地区肯定还是会作为战场的,中日在这里拉锯,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至少要等欧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干涉,这个时间久不好掌握了,参考一战也得三四年。三四年的拉锯,对东北的破坏恐怕是空前的,这些设备即便不拆除到塞北,东北军也利用不起来,只能留给日军来夺取,还不如早做准备拆走了事呢。对此张学良也是难过啊,自己的家乡是美丽的富饶的,可是地理位置太不好了,靠近了日本这个豺狼,他能怎么办呢。只能默认塞北军的行为,不过对于一些加工业的设备,他向赵书礼提出了要求,赵书礼表示允许把这些设备迁移到塞北地区张学良投资的,或者东北军投资,甚至是免费送给东北籍商人投资的工业企业中。张学良对此很满意,因为塞北的东北相关的企业,现在也是东北军物资补给的主要来源,不管是军服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这些工厂生产的。

吉林、长春、开原、铁岭、抚顺这些大城市的日资企业拆除的同时,经过张学良的同意,塞北军开始动员这些城市的商人往塞北迁移,去塞北投资,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塞北,同时还鼓励技术人员去塞北,甚至鼓励普通百姓去塞北。效果是有的,加上有张学良的号召,他告诫东北百姓,东北的战争短时间内不可能结束,希望东北人有能力的都往塞北移民,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张学良之所以乐意东北人到塞北,原因有一个,而且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生活在塞北,却心系家乡,参军打仗或者捐助军费的意愿会很高。

一时间尽管还是冬季,可是东北往塞北的移民规模突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从战争开始的每个月几万人到了每个月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他们骑马、坐车甚至步行通过边境,越过大兴安岭进入塞北地区,然后得到塞北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前往一个个定居点,大多集中在新疆和外蒙两地。

除了东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也有一个移民潮,战区的百姓,沿着己方军队的反方向往后方转移,很多茫无目的,就知道远离战场。比如正在打仗的徐州已经是一座空城了,都跑到了就近的安徽,接着往西跑,跑到河南湖北。他们不知道的是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很多人的终点是重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中很多人没能抵达重庆,在路上就死了。现在这些人多了一个新的终点塞北地区,南方的百姓通过水路两路到达武汉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跟中央去四川,一条是往北进入河南,然后到山西去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