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五十七节 最强的动力(2/3)

很快三人就坐上了一辆四轮的大马车,不是很华丽,但是结实,用的是附近山上采伐的木料制作。

“赵兄,你为什么不买一辆汽车呢,现在包头的路算是很好了。”

在车上透过车窗往外看着,孔韧很随意的问了一句。

赵书礼轻叹一声:“等我们自己能造汽车了,我一定买一辆。”

“我们自己的汽车?我们的车!”孔韧喃喃着。

包头现在分了两个区域,老城和新城。

老城是过去晋商时候的城市,街道四平八稳,但是狭窄,下雨天经常积水。城内主要是商业活动,银行米铺,许多山西商人和家人住在这里。而新城是赵书礼几年前开始扩建的,有南北两条宽阔的水泥大街qb5交错而过,道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大部分是砖石结构。说起这砖来倒也有些意思,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盖厂房自然无所谓,在附近村子的砖窑采购就好。可是当德国顾问们到来后,利用贷款和德国设备要在这里新建几家工厂的时候,这些德国工程师不干了,说这些砖都不合规矩,不管是强度还是硬度都不够。包括赵书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服,这砖我们中国人用了几千年了,修建过长城和紫禁城,怎么到了这会儿就不能用了呢。德国人非常严肃的说,建筑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不能随意的。又因为财权在他们手里掌握着,于是最后只能又采购机器监造了一座大型的砖厂。但经对比试验,德国人的砖确实结实,并且均匀,每块砖都是一个工业产品。另外砖厂生产的砖也分型号,就跟水泥的标号一样,这才让赵书礼接受下来。同时颇为感慨,难怪西方的建筑能够存在那么长时间,他可是知道的,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古典建筑都是石头的,很多其实跟中国的一样,是砖瓦结构。

新城两条大道,东西南北相交,南方通到黄河边上的南洋商人黄氏的自来水厂,北方经过古代沟通阴山内外的稒阳道直修到白云鄂博矿区跟傅家的冶金工厂相连,东边通老城,西边也有公路跟五原县沟通起来。基础设施是搞的不错,开始的时候还不能大搞,只能每年从财政上拨一点修一点,到现在已经五六年过去了,赵书礼当年开发区的设想已经基本成型。缺乏的唯独是林立的工厂而已。

现在包头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工厂,但是大都是些小型厂子,刚开始有的厂子完全就是来混优惠政策的,便宜的土地摆在那里,厂子里却只有几间厂房,几个工人。对于这些不伦不类的工厂,要是老板有心做大,银行是不吝贷款的。可是要是那些纯粹是来骗土地的,对不起一律清除出去。所以现在虽然厂子仍然不多,不大,但是到是每个都在开工,每家都有产品。

最大的工厂当属于孔韧先用财政,后用贷款建立的几个大型的国营性质的大型制造业,私企中最大的要数严裕棠的纺织企业了,这家伙心狠手毒手段不错,他生产的产品可以卖到上海和日本英国美国货竞争,还大肆鼓吹支持国货。再就是几家天津的制呢厂效益还算不错,至于其他的工厂不管是毛纺还是皮革都差强人意。

马车走着,看着宽阔的到路边经常有荒草长满,孔韧就叹息着。

车子从西郊大营一直往东,到了开发区的尽头,跟老城相望的时候,赵书礼让停了下来。

“这里是?”他们眼前是一座占地面积颇大,数百人的大工地,地面上钢混架构已经立起来了。

孔韧回答:“这是新建的电厂,还没有完工呢。设备是最新的,第一期一个锅炉,功率有30万千瓦。”

“怎么我们的电力不够用了吗?”赵书礼问道。

“暂时还够,这是德国人要求建的,他们新建的铝厂将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据他们测算说要是铝厂投产,包头就有电力短缺了。你知道德国人向来很会算计,反正刚好我们引进了一个电力成套设备的生产厂,干脆我就建个大的。”

“你是说发电机组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了?”

“没错,从螺钉到管道都是我们生产的,除了焊接用的焊条外,没有一毫一克材料是进口的。”

“那人呢,技术人员够用吗,还主要是用国外的工程师吗?”

“早先几个厂子因为建的早,我们从北京的大学里招了一批学生,后来还有一些留学生从德国留学归来加入了我们,现在基本上担当技术主力的都是我们的人。但是新建的几个工厂中,还必不可少有些德国工程师。”

赵书礼点点头笑道:“不错,但还要继续努力啊。”

孔韧叹道:“继续努力,我也想继续努力,可是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到不了头一样,这些工厂是建起来了,可是产品呢,大部分机器设备都停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就没有销路,大多数还要我们自己消化。”

赵书礼知道这人有这个毛病,笑道:“你今天又想到哪里去了,你这脑子啊老爱钻牛角尖了,说出来我给你分析分析。”

孔韧叹道:“我这次是真的怀疑我们的计划了,工业原来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他是活的,即需要技术,人力,还需要资金和市场啊。现在我们买来了设备,造好了厂房,培养了工人,可是只能把他们摆在那里展览,那你说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孔韧的感慨是这个时代人的通病,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工业化标准,还没有出现创造新的那种计划经济呢。所以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整个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该如何组织,这也是为什么【国民整府】统一之后,经历了黄金的十年经济发展期,到头来重工业依然薄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