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第四节 治蒙 1(2/2)

赵书礼想了想,提了个要求:“希望大帅给我一千士兵,我想治蒙!”

徐树铮诧异道:“治蒙何须士兵?”

接着赵书礼用了大半个小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基本上也就是当初徐树铮出题考他的时候,他所写的东西,现在他要实现这些了。

听完后,徐树铮不住的点头,最后道:“好,我就给你一千士兵,让高三升去帮你。另外我还给你一个蒙古绥靖公使的任命,命你全权负责蒙古政治事务。”

赵书礼当官了,这个绥靖公使的级别多少不知道,但是看看他的权力就知道是实权。

接过了官职任命书后,赵书礼没有急着行动,他先是回了趟义常盛,毕竟这里是他名义上的家啊。铺子里的掌柜也就是他父亲的合伙人傅伦,开始一见到赵书礼真是悲喜交加,但是当听到赵书礼这几天的行为,却心中大慰,鼓励他男子汉当做大事。还说人在官场需要钱来活动交际,把铺子里的一千大洋现钱都交给了他。

赵书礼在铺子里呆了两天后就出发了。

······

北风凛冽,一千骑兵浩浩荡荡的从库伦出发,往西而去。

赵书礼也骑在马上,身上裹着傅伦临时给的一件貂皮大氅,这本是蒙古一个王爷定制的,傅伦看赵书礼要出征就给他了。

赵书礼是外蒙古绥靖公使,名义上是这队骑兵的头领,可实际上真正说了算的是高三升。他的职位是西北边防军副司令,而徐树铮是西北边防军司令,也就是说高三升是徐树铮的副手。更重要的是高三升兼任着骑兵旅长,这些军队平时唯他的命是从,就是徐树铮要调兵也得通过他。

这倒不是什么大事,现在的赵书礼刚到这个时代,还没有切身体会到军队的重要性。他心里还没有想着要掌控一只自己的军队,做军阀的思想还没有建立起来。

可很快他就体会到了,一路上高三升借口天气不好了,士兵劳累了,各种问题拖拖拉拉。一直用了十几天才到了土谢图汗驻地,而这里距离库伦仅仅十几公里而已,也就是说每天平均不到一公里。

对此赵书礼只能忍了!大事要紧,他此次出征是要收蒙古人的心。

蒙古人自古都是游牧部落,到了元代掌了天下后,很多人开始坐享其成,后来退出中原后,虽然又恢复了游牧民的本性,但是彪悍的性格已经被中原的花花世界感染了。到了清代更是信奉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是佛教,是佛教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平和,从此彪悍的上帝之鞭被佛祖驯服成了肩头的鹰。

藏传佛教即是蒙古人的选择,也是清政府有意推行的一个结果,后果很理想,在清一代没有费力修过长城。而清政府管理蒙古人的另一个手段是分散权力和实力。具体就是在草原上实行扎萨克制度,札萨克是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由朝廷册封,有爵位,一般可以世袭,称为“王爷”。本来外蒙古这块地方是喀尔喀蒙古的领地,后来自然演化分成了三大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

清政府实行扎萨克制度后,大肆分封蒙古贵族,把蒙古地方划分成了若干旗,每旗置札萨克一人,以蒙古贵族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充任。虽然在札萨克的封地内,按照蒙古人传统,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扎萨克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可以说扎萨克依然是草原上的掌权人,但是当强大的蒙古分成了数以百计的部分后,已经失去了跟中央政府一决高下的条件了。

以土谢图汗部为例,本来她东与车臣汗部为邻,西与赛音诺颜部为邻,西北至唐努乌梁海,南至戈壁与茂明安、苏尼特、四子部落等旗为邻,北至楚库河与俄罗斯接壤,是蒙古最强大的汗部之一,可现在已经分裂成了至少四五十个旗了。

赵书礼此次的目标正是土谢图汗部,因为这里距离库伦最近。

最新全本:、、、、、、、、、、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