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三百八十七节 中印缅战区(1/2)

x,最快更新穿越之大民国最新章节!

三百八十七节中印缅战区

轮椅、盖毯、小会客桌、白发、眼镜,眼前的人看起来丝毫没有力量可言,但是他身旁的将军却总有一种想要立正的感觉,坐在他旁边觉得浑身不自在。//WWw.Qb⑤(——网点点)

“中国人的参战不仅对亚洲局势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盟国集中力量解决欧洲焦头烂额的局势,只要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击日本,我们的力量才可以全部用来对付德国。人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英国人必须放下他们殖民者的架子,得学会同中国人共同抗战,所以将军您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协调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问题的,用我们的物资来武装起来中国人,用亚洲人的力量来解决亚洲问题。”

将军站起来敬了个礼。

这将军叫做史迪威,而他对面的老人则是罗斯福,虽然残迹、年老、体弱,但是经历了经济危机和遇到了战争力主开战的他,显然是拥有力量的,指挥和性格的力量,这力量让史迪威不敢轻视。

罗斯福很恼火英国人再三阻挠由美国人提出的中**队入缅作战,尽管后来同意了,可是也晚了,日本人把该占的,能占的都占走了,现在中**队要一一来收复这些地区了。罗斯福始终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如此顾忌中国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宁可日本占领了这些地区,也不愿意交给中国。要是罗斯福能想象的到中国崛起后的恐怖力量的话,或许他此时很欣赏英国人的远视呢。可罗斯福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他看到的是,现在日本是敌人,而中国是可能的盟友,他就要拉拢盟友先打败敌人,然后再跟盟友算账。这是美国人一贯的思维,因为他总能保证自己在各种合作中是强势的一方,因此不担心合作会让自己的伙伴受益太多最后威胁到自己。像一战中,他们可以游刃有余,打败了德国后,还能让英法势力无法彻底压制美国。这是一种自信,他们可能也相信,跟中国一道打败日本人后,中国始终不会是美国的对手的。

英国不是中国,这些西方国家做事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跟感情完全不挂钩。英国人此时需要美国的帮助,但是他们却不完全以美国马首是瞻,反而是在自己的利益问题上斤斤计较。而美国也不能要求英国人做一些完全违背他们意志的事情,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在他们看来,现在他们都是日本进攻的牺牲品,他们是合作关系而不是谁有求于谁的关系。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向来比较感性,比较浪漫,喜欢依照个人好恶来行事。所以美国人一请求,蒋价石就痛快的答应了出兵。而且表现的很积极,派出的军队都是精锐,其中包括中央军剩余的全部机械化部队和其所属的两百多辆汽车。

对比中英两国的态度,罗斯福显然更喜欢中国,但是这代表不了什么。做一个设想,假如战后由罗斯福主持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他绝不会为此而偏袒中国多少,只会以他们美国的利益为基调。这就是国际政治,这就是西方外交,东方人一贯不理解的东西。

所以尽管不喜欢英国,可是罗斯福还不得不苦心派遣史迪威来协调。在他看来,史迪威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典型的美国人,热情并且具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色彩,能胜任一切困难任务,在一切艰险中能保持乐观的精神。而且史迪威在中国担任多年的武官,完全可以起到协调中国和英国的作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可是显然罗斯福错了,他以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思考没有问题,可是把这种模式加到中国人身上就错误百出了,史迪威确实在中国工作过,确实有热情有理想,可是在中国工作,最要不得的就是理想,否则你只有想死的份儿。而这个理想的史迪威此时面对的是,中央军这个大官僚型的军事团体和殖民思想浓重的英**事制度。

史迪威意气风发的飞到了缅甸,他来之前,他的总统告诉他,中国人答应了,他有权力指挥在缅甸的中**队。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中**队临行前,指挥官杜聿明问过蒋介石该听谁的,蒋价石说听史迪威的,杜聿明又问,要是史迪威跟蒋价石的命令冲突怎么办,蒋价石说听他的。同时英国人也给他出招了,史迪威是缅甸战场的美军代表,参谋长职务,表面上只需要向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和蒋价石负责,可是此时英国政府突然自行任命英军亚历山大将军为英缅总司令,表示同意中**队归属史迪威指挥,但是显然他们英军自己指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