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69章 剧圣王实甫(2/3)

“王实甫晚年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公元1336年积劳成疾去世,享年77岁。”

“王实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各种文体,包括诗、词、曲、文言等。”

罗贯中:《西厢记》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王实甫因此而名垂青史也是必然的。

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历史上对王实甫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却可以从王实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实甫的思想。

王实甫最著名的剧作就是《西厢记》,这是一部无论是语言、思想、故事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高艺术水准的杂剧。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成功的塑造了书生张君瑞这样一个人,有人说其实张生就是王实甫的写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张生与王实甫同样是文人出身,张生在《西厢记》中以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

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武将,这是与王实甫的身份相关的。

王实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实甫写作起来更加的能够得心应手。

其实纵观很多作家的写作过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进了自己的喜恶。

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说张生的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

从王实甫与张生的个人经历来看,王实甫曾经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这样一个高官却因为与当时的某个官员不和而辞职回家,可见其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的。

相比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王实甫的取向是宁愿尊重自己的感情,这与张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西厢记》中,张生也是一位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年轻人。

张生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崔莺莺,于是就在崔莺莺的身边耽搁了下来,可见其对仕途的热衷也是远远逊色于自己的感情。

可见王实甫与张生的关系密切,张生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王实甫身上也有张生的品质。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贩茶船》和《芙蓉亭》等十三种。”

“这其中的每一部,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戏曲价值。”

“《破窑记》写书生吕蒙正虽出身宦门,但因先父为官清廉,家道贫穷。”

“父母死后,只好流落破窑居住。”

“当时宰相刘懋有一个千金叫刘月娥,长得花容月貌。”

“宰相一心想为女儿找一个如意郎君,就在彩楼招婿。”

“女儿抛彩球选中吕蒙正,但父亲嫌弃吕蒙正一贫如洗。”

“于是叫女儿不要和吕蒙正成亲,女儿不肯,愿意跟吕蒙正吃苦。”

“刘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为了激励吕蒙正发愤上进,便将吕蒙正夫妇逐出相府,到破窑安身。”

“吕蒙正夫妇在破窑里受尽饥寒和屈辱,后来吕蒙正在妻子鼓励下进京赶考。”

“王实甫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夫妇团聚,翁婿和好。”

“王实甫所写的杂剧中,最著名的便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

“《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吴承恩:《西厢记》中的爱情故事,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被丰富和修改。

《西厢记》从表面上看,只是单纯的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实际上两人的爱情故事历经几代三次修改,从主题到人物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西厢记》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禛的传奇《莺莺传》。

传中的对莺莺的描写极有情致,但她性格软弱服从命运。

相对的,张生也是个用情不专的负心人。

最终,作品以莺莺不明不白被抛弃为结局。

元禛的《莺莺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被丰富和修改。

到了金代便产生了《董西厢》,作者是董解元。

《董西厢》不但把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充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而且从根本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在《董西厢》中,张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青年,莺莺也敢于违抗母命。

他们不再屈从命运,而是为了爱情斗争到底,直到两人终成眷属。

在《董西厢》中,反礼教的思想意义鲜明,情节曲折。

但《董西厢》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形象不够完整,情节发展缓慢,而且不集中。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