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由此也能知道道家源源于史官。”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老子深感天下大乱,人心不古,于是便站出来反对这种社会乱象。”
“老子为道家确立了基本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
“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了76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简单理解就是指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总规律。”
“昆虫、动物、人类,这些存在实体是道。”
“潮起潮落、春夏秋冬、夏暖冬凉,这些自然规律也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若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即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
“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已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老子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因为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生,所以才会长久存在。”
“道,生养万物,但感觉不到疲惫。”
“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而道自身却永恒长存。”
苏轼:老子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
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
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
动荡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权者的各种盘剥,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担任过史官的老子,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洞察礼乐崩坏的时局。
老子苦苦探寻救治天下之道,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声名远播,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
周王室发生内乱之际,王子猛与王子朝为争夺天子之位而互相搏杀。
王子朝最终势败,不甘失败的他劫掠了周王室大批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这也正合了他要隐退之意。
于是,老子离开洛邑,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社会动荡不安,像老子这样想要退隐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退隐之人都是当时有见地的读书人,对社会现实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
改变不了现实,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就只能退隐起来。
社会的不安定,具有退隐想法的人很多,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夜晚,忽然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
懂天象的尹喜知道,这预示着将有不凡之人自东而来。
函谷关是西去必经之处,于是尹喜就急忙赶回了函谷关,等待贵人的到来。
一天傍晚,夕阳西斜,红紫满天,一位皓首白须的老人骑青牛来到关前。
当尹喜知道这位老者就是闻名天下的智者老子时,喜不自禁。
看到老子这是要隐居的架势,尹喜想把老子的智慧留存下来。
于是,就有了让老子著书的想法。
但尹喜知道,隐退之人都是性情中人,像老子这样的人更是勉强不了的。
尹喜觉得要求老子著书有些为难,很不好意思。
但尹喜也不会上来就要求老子著书的,于是请老子到官府会谈。
尹喜与老子是同道中人,在志趣上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有了共鸣之处,谈得很投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
尹喜在谈话到了适当的时候,才开口恳请老子。
先生是当今的智者,不会把自己的智慧悄悄地据为己有,一定是将天下人变得有智慧当作自己的责任。
如今先生就要隐居,今后向先生求教,找到先生很难,先生何不把高明的思想著述为书,留给世人呢?
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太勉强先生,有些强人所难,但还是请勉为其难地著书吧。
尹喜的态度打动了老子,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开始著书。
直到书稿完成,才离开了函谷关。
老子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著述上、下两篇。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主要讲道是宇宙根本。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主要讲如何遵循道来处世。
但有些可惜的是,老子最后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好在老子把自己的智慧留了下来,这才让后人能够通过《道德经》洞悉道的真谛。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
“正是有这看不见的道,社会才在不断运转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强求的**和贪婪,破坏了自然规则和社会规则。”
“对于出现的问题,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
“老死无为的人生态度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就表现为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的意思不是所谓的封闭自己,而应理解为不相互影响、不相互干涉、不搞文化输出。”
“人民之间都能够保持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而治理一个国家和个人处世之道,也是一个道理。”
“老子主张要尽量减少扰民,以此来使天下达到安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