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5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2/3)

将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时,赵匡胤做出了许诺。

人生在世富贵二字,无非金钱、美女、田产、子孙,叫你们应有尽有,颐养天年,岂不美哉!

赵匡胤为了打消将领们的顾虑,还愿意与他们联姻结成亲家。

赵匡胤的一番话让将领们彻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

杯酒释兵权对于宋朝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统兵权被分化,且统兵权与调兵权在之后也分离。

而随之确立的军政体制,隔断了唐末五代那种朋党勾结的官兵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动辄改朝换代的痼疾,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北宋新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但北宋后代对武官以及军队也多实施消极防范的策略,不积极考虑提高军队战斗力。

北宋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在后来与契丹、西夏的战斗中处于被动局面。

而北宋对武将的打压与防范,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为北宋军事积弱、对外作战屡遭败绩的局面的形成埋下伏笔。

“乾德二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时机成熟,就罢免后周老臣,任命赵普为大学士。”

“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赵匡胤。”

“赵匡胤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

“赵普拒绝了赵匡胤,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赵匡胤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府尹是宰相的职任。”

“赵普任宰相后,赵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赵匡胤命令数位大臣辅助赵普。”

“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

“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

“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赵匡胤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赵匡胤不会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

“赵匡胤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

“赵匡胤约好晋王,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

“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通红的炉火上烧肉吃。”

“商议攻伐太原,赵普提出先攻下太原的话必须单独抵挡西北两面,不如先削平诸国。”

“这样太原也逃不掉了,赵匡胤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苏轼:赵普是个奇才,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帝王献策的责任。

赵普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一般而言,皇帝大多喜欢搞**主义。

向皇帝进谏,一個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谏言是需要胆识的。

而赵普自从为相之日起,经常不顾个人安危,违抗皇帝的旨意。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同时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

在皇权至上的大环境下,能基本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除此之外,赵普在选拔人才、量才录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功绩。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就是太宗为国家挑选人才,也要与赵普这样主张正义的人商量,说明赵晋选取人才是很讲原则的。

要量才录用,因才而用,首先要知人,这是善任的前提条件,这种用人原则是赵晋的一贯主张。

由于帝王高居庙堂之上,接触不到外界的人才,因此就需要百官之首的宰相能向皇帝推荐合适的人选。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乾德五年春,突然赵普的母亲去世。”

“赵普需要离职服丧,赵匡胤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

“赵普随后劝赵匡胤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

“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969年冬,赵普生病,赵匡胤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

“次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赵普辅政是相当**,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

“有大臣知道了又禀告给赵匡胤,赵匡胤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赵匡胤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人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