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33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3/4)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是雍正皇帝亲笔手书的一副对联,从中便能够感受到他对集权的渴望。”

“1722年,当四十五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

“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国,已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在故宫之中,军机处是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展馆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宫中的能工巧匠特制的专门放置奏折的匣子。”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

“一把分发给得到皇帝特许上折奏事的官员,另一把则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折匣的广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国各地。”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利用奏折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种皇帝赋予的权力。”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

“如此一来,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事无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密折中直接了解到。”

“同时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这样扁平化的监察体系,在民主体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制度达到顶峰时期的清朝,却成了惩治吏治**比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种弊端,即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告密,下级官员可以越级举报。”

刘彻:满清虽说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能耐的,这个奏折制度就很不错,朕非常喜欢。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锐的发现了奏折的妙处,让他不禁大为欢喜。

奏折对于他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监视全国各地,加强对全天下的掌控力度。

他要是把奏折推行到全国,就相当于在全国各地安插了耳目。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各地的官员不敢贪污**,毕竟说不准身边就有人告密。

奏折制度虽然有一些弊端,但优势也非常明显,他很难不动心。

一想到这里,他在心中暗自琢磨,或许可以把奏折制度拿来大汉用一用。

“现在存世的奏折稿本中,康熙年间的奏折共有三千余件。”

“而只有十三年时间的雍正朝,却有奏折四万一千件。”

“这样算来,在执政的四千多个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阅十件奏折。”

“这些奏折上,大多有雍正亲笔书写的批语,少则数字,多则近千字,甚至上万字。”

“经过学者的统计,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批奏的文字大约有一千七百万字。”

“而在奏折之外,雍正时期的题本和奏本还有十九万余件,每日平均批阅题本在四十件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让雍正基本没有时间离开自己的书案。”

“根据《雍正起居注》记载,每天清晨五时,雍正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阅奏章,忙碌的工作常常要持续到深夜子时。”

“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雍正也是不忘处理政事,不敢贪图轻松安逸。”

“对雍正来说,以一人治天下的代价,便是不巡幸、不游猎,日理万机,终年不息。”

“雍正皇帝的勤政,对他的继承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乾隆十三年,被正式任命的军机大臣已多达十三人,而协助皇帝处理奏折已经成为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

“在乾隆一朝留存的奏折中,最为常见的朱批,只有知道了三个字。”

和珅:皇上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相对来说重要性差一些,是一个知会上的,表示皇上看过了。

皇上的朱批一般有好几种,除了已阅,还有就是有旨意和另有旨。

有旨意就是另外还有处理意见,就这样提示大臣还有其他的,具体意见在后边。

或者是另外皇上已经处理了,让大臣关注另外的旨意。

雍正皇帝当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让皇上的意志更容易贯彻。

虽然他很钦佩先皇雍正皇帝的勤政,但也知道继任者当今皇上肯定是不会效仿的。

毕竟先皇就是因为太过勤政,每天勤勤恳恳,才导致积劳成疾而亡的。

“在交通和通信并不发达的古代,驿站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食宿、更换马匹。”

“朝廷的命令就是通过设立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驿站,被直接送达到地方官员手中的。”

“尽管看上去形式落后,但皇帝与他的庞大帝国之间却保持着有效而紧密的联系。”

“经由驿站传递的大多是根据皇帝的命令,不经内阁之手,由军机大臣迅速秘密办理的政务。”

“但无论用何种发布命令的手段,军机处都成为了清朝政治体制中名副其实的中央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