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127章 请周亚夫开始表演(2/3)

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即便是信的那一半,也更多是认为申屠嘉此番,是又被天子启做的什么事给惹恼了,才又犯了倔脾气,想要拿辞官来威胁天子启。

但当下,看天子启这非但没有丝毫怒意,反而还满带着感怀、唏嘘,更甚是不舍的架势……

“难不成申屠嘉,当真舍得下这滔天权柄,宁愿告老归乡?”

“要知道当年,北平侯被罢相,可是惹得天下人无不嗤笑,北平侯羞愤之下,至今都没来过长安呐?”

“——何止北平侯?”

“——就连北平侯的族亲,都再没人来过长安!”

“——没发现这些年,朝堂内外,都没剩几个姓张的官员了吗?”

殿内,百官公卿暗下交头接耳起来,无不为申屠嘉‘居然真的要辞官’而感到震惊。

更让人震惊的,是天子启那非但不恼,反而还满带着不舍的反应。

——看这架势,申屠嘉,是真的要辞官了?

陛下不舍归不舍,但看这反应,也似是不打算硬留……

一时间,朝臣班列——尤其是西席的功侯班列之内,顿时便多出好几道蠢蠢欲动的身影!

至于东席,御史大夫陶青更是陡然鼻息粗重,脊背却也不由挺得更直了些——好似丞相之位,已经是陶青的囊中之物。

对于申屠嘉甘愿告老,大多数人都感到惊诧。

但对于那些有资格角逐丞相之位的功侯而言,惊诧归惊诧,唏嘘归唏嘘;

可最要紧的,还是赶紧盯住这好不容易空出来,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多久的丞相之位!

天见可怜~

如今汉家,别说是丞相之位了,就连那些稍微有点实权的九卿职务,其轮转周期,都基本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除非特殊情况,要想做丞相,除了要有彻侯——至少也得是关内侯的爵位之外,还得先在‘亚相’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坐到上一任丞相老故,或是被罢免;

而要想成为‘亚相’御史大夫,又得在九卿之首的内史之位上,先证明一下自己。

这个逻辑很简单:内史的职权范围,覆盖关中的军、政、农、商,乃至于治安等种种方面;

毫不夸张的说:内史,几乎就是权力限于关中范围内的小一号丞相。

而‘亚相’御史大夫,又是天然的丞相候选人;

当丞相或因老故、或因被罢免而出现空缺时,除非有人半路杀出,否则,御史大夫几乎就是丞相的第一顺位继任者。

所以,要想坐上御史大夫的位置,成为丞相之位的第一顺位继任者,就得先在内史任上证明一下自己——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

做得好‘关中的丞相’,才有成为整个汉家的丞相的能力。

除此之外——除了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能做好‘关中的丞相’之外,内史要想升任御史大夫,也同样要等职务出缺;

而要想成为内史,除了同样要等内史职务出缺外,还要先成为九卿。

做了九卿,并且做出了成绩,甚至还要展露出相宰的潜能,才有资格小升半级,成为九卿之首的内史……

这么一连串前置条件算下来,先做九卿,再做内史,然后升御史大夫,最后再等丞相老死——于此同时,还要祈祷不会有人意外杀出……

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套职务轮转流程,完全是以‘丞相老死/被罢免’为启动信号的。

——现有的丞相没了,御史大夫才能去掉‘亚相’的‘亚’字;

——御史大夫做了丞相,证明过自己能做‘关中的丞相’的内史,才能递补为御史大夫;

——内史做了亚相,九卿其他位置的人,才能角逐空出来的内史一职……

而这套运转流程中,唯一可能让御史大夫,无法如愿去掉‘亚相’的‘亚’字的,则是汉家另外一个政治传统。

凡丞相正常离任(过去基本是故老任上),都是可以在离任之前——即临终之际,向天子举荐自己的继任者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天子也会采纳这个人选。

至少有汉以来,还没有发生过丞相辞世前举荐的人,却没有被天子拜为丞相的先例。

在这个前提下,一旦丞相离任前举荐的人,不是现任御史大夫,那便是御史大夫们最担心的‘有人意外杀出,抢了我的相位’的状况。

意识到这一点,百官朝臣又纷纷将各异的目光,撒向东席次坐的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身上。

能力一般,德行一般,哪儿哪儿都突出一个中庸。

若单只是如此,那倒也没什么。

——当年,北平侯张苍被先帝罢相,先帝拿出申屠嘉这个备选方案时,朝野内外也都觉得御史大夫申屠嘉怎么看怎么平庸;

好歹比起当年,仅仅只是关内侯的爵位,还得先帝临时进封为彻侯,才能顺利拜为丞相的申屠嘉,陶青至少本身就是彻侯。

但让此刻的陶青,不免有些忐忑的是:陶青这个御史大夫,是当今天子启当年,专门给内史晁错找的提线木偶……

天子启要削藩,内史晁错冲锋陷阵,却无法仅凭一己之力,与身为百官之首,却反对《削藩策》的丞相申屠嘉抗衡;

于是,天子启就给晁错找了个提线木偶:御史大夫陶青。

以九卿之首 亚相的组合,才勉强得以和丞相申屠嘉分庭抗争,从而顺利推动《削藩策》。

而现在,晁错已经身死,申屠嘉告老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