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筹集钱粮出了一点缘故,贼匪要求的赎金二十万贯,我们只带来了三十万贯,但是比他们要求的粮却少带来了五万斛,止得十五万斛,希望他们能够通融吧。”
王逊骑马放辔缓行,边赶路,边向身边并行的王载和石寒倾诉着。
说到后来,他的声音愈发尖细,问道:“那群贼匪不会那么死板,不会不肯与我们行个方便通融吧?”
“我想不会。”
石寒不假思索地立即接话道:“谁都心里会算一笔账,这饥荒之年,粮食贼贵,有钱都不一定能够购买到粮食,以粮换钱,这是谁都乐意的……”
石寒的话自然不无道理,不说现在这种饥荒年景。
便是一般时期,自从汉末以来,钱币的价值就一直没有恢复。
可以说民间百姓对金钱的接受程度不高,换句话说就是货币的信用程度很低。
一个国家的货币必须和实物挂钩,双方对等,拥有稳定的信用价值体系,不然就会出现大问题。
从三国到西晋,当年军阀割据,各支军阀都肆意铸造,独立发行钱币,导致钱币粗造滥制,泛滥成灾。
这种现象就如我们现如今的通货膨胀,国家和政府印发了太多的货币,钱越来越不值钱。
三国时期的铸钱滥发,一直延续影响到现如今,百姓对货币的信心本就不足,一旦骤然出现这么多钱在陶家坞堡,说不定还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在饥寒交迫中,如果换取不了粮食和衣服,钱币本身相当于一堆破铜烂铁,毫无用处之物。
所以粮食远比现在这些钱币实用,手中有粮食的人,是不会倾向于把粮食换取不值钱的货币。
如果对外买卖贸易也花销不出去了,之后的选择是不生产粮食或者只生产自己需要的粮食。
生产粮食是有巨大成本的,无法覆盖成本的售价,是卖多少亏多少,结局肯定就是不生产,总的来说还是同样的结果。
石寒现在幕后操控的陶家坞堡中的流民安置情况还算是好的,毕竟有他在那里的铁腕统筹。
你只要看看现在外面各州各地的情形,到处都是活不下去的饥民,在冰天雪地中流离失所,冻饿致死的人不计其数,哀鸿遍野,白骨累累。
货币泛滥贬值,是富有阶层在肆意收割底层人民的财富。
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导致整个社会的民不聊生。
商品售价被人为扭曲的情况,就会短缺,因为生产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
当售价无法覆盖成本,那选项只有不生产了。
命令必须生产只能是个笑话,只控制终端是没有用的。
人是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活下来的,每个人都需要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尤其是,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是要吃饭的,一顿不吃就饿得慌。
货币是经济血液,通胀之后,这个国家的经济血液就已经干枯了,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尤其老百姓的生活。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