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门幽灵 第六章 具象化记忆(2/2)

李白觉得,前者所包含的元素更加丰富,形成的意境画面更有韵味,山暗月明,山静月动,明月在山峰间穿行,更富有朦胧的动感和美感,整个意境也更为静谧幽深。最重要的是,全诗最重要的意象“月光”,后者居然有重复,这让李白无法忍受,简直不要太low。

然而,对于李白的这个选择,后世文人和老百姓并不认可,明代之前的众多诗集都看不上它,不屑收录。直到明代的赵宦光阴差阳错地将其改为李白废弃的版本,并收录在《万首唐人绝句》之中后,该诗才突然大火起来,成为市井文人口口相传的“街诗”。萧逸轩相信,如果李白泉下有知,一定憋屈万分,忍不住来一句二字口头禅。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6,那一年李白二十六岁,病卧在扬州一间旅舍。在同时同地,他还写下了一首《秋夕旅怀》。

对于这首《静夜思》,萧逸轩也有不解之处,每次看到便会纠结,李白为何会用“床前”这个意象?毕竟当时的扬州民居并不时兴落地窗,而是雕花小窗,卧室的窗户更不会太大,月光的射入量以及窗外的视野肯定有限。如果月光照在床的一侧,那不应该是“床畔”吗?如果照在床的一头,那也是“床头”或者“床尾”才对。李白所谓的“床前”到底是床的哪个部位呢?

萧逸轩甚至怀疑,李白当时因为生病,无法提笔写字,而是口述了一遍,事后,记录的人将“窗前”误写成了“床前”。对此,后文中的“举头望山月”便是佐证,就唐代扬州民居窗户的那点儿视野,除非李白扒着窗户把头伸到窗外,否则,他“举头”看到只会是天花板……

扯远了。总之,只要萧逸轩想,他就能从其中的一点作为切入口,连点成串,进而拓展成面,再构建成一个立体形态。

萧逸轩小时候村里还没有幼儿园,那场大病之后便直接上了小学,小学期间,竟然连跳了三级,十一岁时,初中就毕业了。

为了给自己这种状况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萧逸轩也是豁出去了。他拼命地学习各种知识,从人体构造到神经科学,从地质考古到天体物理,从语数外到数理化,从演绎推理到三教玄学……

高考那年,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他报考了诸夏文学系。读了一年,大二时便转到了哲学系。就是在读哲学系时,他上了一学期王梅绛院士的心理学课。

因为不住校,而且不一个年级和院系,再加上萧逸轩本身孤僻的性格,所以,直到今天中午之前他还不认识支婉雯。

今年大三,他又转系了,这次跨度更大,从文科直接转到了理科的计算机系。

别人转系都需要托关系、走后门,而萧逸轩则是被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相中,硬挖走的。因为按他的思路和想法,老教授们所做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总能获得大奖。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