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的成分太复杂了 第十五章 跳弹轰炸,给带英打个样(1/2)

再三强调本次任务的行动纲领后,LYL开始向诸位机长分发等比例缩小的长崎地区航线图,以及佐世保镇守府和六个造船船台的航拍照片。

在这一过程中,103略带惋惜地叹了口气,显着是心中有所遗憾。

其实本次行动,他更倾向于打击九州岛的小仓市。那里是本子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更符合战略轰炸的基本原则。

可奈何当地的天气太过恶劣,短期内不适合空三师作战。

再加上丑国人的强烈建议,所以边区最终还是将目标定为佐世保。

“关灯!接下来的时间交给我们的情报员,他会指出敌人的火力情况和目标的具体位置。”

禀承专业事交给专业人的原则。

进入特别简报环节,103果断离开讲台,把会议室的核心位置让给情报员和作战参谋。

“同志们,根据我部近期的侦查所示,鬼子在西日本地区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我已经在图上标注了海基和路基高射炮的具体位置。”

“截止到目前,已经确定的大口径火炮包括75、105和127毫米。不过这些防空炮的数量十分稀少,并且还均匀分布在海岸线至核心区域一带,基本无法对大家产生威胁。”

“本次的任务起点在佐世保的西北方,图中标注的红色区域就是轰炸核心区。至于天气,老天爷还是站在我们这边,目标地区今晚是多云伴有轻雾!”

气候环境,对当前时代的轰炸效果影响极大,无论白天或是黑夜。

白天集中轰炸,那自然是万里无云最佳。批量装备诺顿瞄准器的空三师,早已在实战中证明了他们的进攻效率。

夜间则恰恰相反,云、雾和漆黑夜色就是战士们最好的天然屏障。

至于轰炸的准头怎么办?

你懂不懂八路军科技的含金量啊,没有人会担心这种鼠目寸光的问题。带英都能办到的事情,训练有素的空三师怎么可能会让大家失望。

待阵列布置分配完毕后,会议室内的机长们集体起立,准备前往停机坪跟各自的机组成员们汇合。

散会前,103的目光环视一周,从人群中找到了即将离场的方子翼。

“方队,这次任务就拜托你了,一定要把同志们平安带回家,我在基地等大伙的好消息。”

“对了,测试新武器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有机会就试,没机会可别勉强。反正黄局长给咱们的时间还很充裕,也不差这一天两天。”

“哈哈!没问题!我心里有数,天亮见!”

······

作战中心与机库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同志们仅用时八分钟便抵达了目的地。

当方子翼乘车来到自己的停机坪时,他的领航员兼投弹手早已穿好了飞行服,已然是一副随时可以出击的样子。

登机前,他左手轻轻抚过战机机腹处的特殊投弹装置,随即有感而发道:

“好久没打水漂了,一会就拿本子海军的水面舰艇练练手。到时候千万别忘了拍照,咱们可得给英国佬打个样,争取把技术卖个好价钱!”

“对了,轰炸机编队的最后一次整备工作还需要多长时间?”

“今晚的行动,刘队他们带了多少吨航弹?”

「以后航弹重量就用国际单位制,英制太麻烦。」

听到打水漂这三个字,领航员的脸上立马露出了迫不及待的表情。

虽然之前师里安排的实弹训练自己次次不落,但每每想起那种天马行空的进攻手段,他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这军工专家的脑洞,一般人是真比不了啊。

强行压住心中激动的情绪后,领航员翻开地勤发来的工作报告反复确定,最后语气肯定给出了答案。

“日志显示,三师每架轰炸机均携带了22发450公斤的高爆航弹或凝固汽油弹。也就是说,今夜至少会有一千五百吨航弹砸到鬼子们的头上。”

“临行前的整备工作大概还需要五分钟,咱们绝对可以准时出发。”

为了确保轰炸行动的万无一失,也是为了避免机械故障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地勤小组们在收到命令的第一时间便火力全开投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的兰开斯特彻底摒弃了7.7毫米的带英祖传小水管,从而转身投向12.7毫米的怀抱。

小口径航空机枪的威力终究有限,必须命中敌机的要害部位才能造成致命伤害。

而老干妈的情况则会好很多,可以让同志们的自卫火力更上一层楼。

“行,准备.”

二人的谈话,突然被远处传来的声音打断。那一道道震耳欲聋的轰鸣,就仿佛像是汹涌的兽潮在黑暗中相继嘶吼。

此情此景,就连方子翼也为之侧目。

没办法,上百台梅林发动机伴随着火光咆哮启动的场景实在是太过震撼。那种扑面而来的澎湃动力,足以让任何空军战士热血沸腾。

不一会儿,方子翼回神。他拍了拍自家领航员的肩膀,示意对方赶紧登机准备出发。

果不其然,二人很快便收到了塔台发来的起飞信号。就在同一时间,一颗绿色的信号弹也拔地而起。

“咻!”

见状,方子翼松开刹车,转而用最大的动力向跑道的尽头冲去。先导、轰炸编队紧随其后,所有机组按照固定间隔时间相继出击。

同志们航向东南,严格遵循地面雷达站的指引,向黄海上空的集结点飞去。

在那边,会有来自其他机场的作战编队等着他们。

“领航员们,盯紧你们眼前的雷达,有什么事及时向我汇报。三个小时后,也就是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咱们准时抵达目标上空!”

“收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