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承训的措施并不复杂。
一,加高与强化堤坝。
无论要对黄河做什么,首先保证在以后的措施生效前黄河不会泛滥决堤。最起码也要减少决堤的次数。
加高也是为了加大黄河的水流,以此来起到冲刷河床沉淀多年的泥沙的作用。
二,将束水冲沙与宽河滞沙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来治理河道。
这就需要整条黄河都跑一遍了。再根据黄河多沙、堤防失修的状况来决定治理方式。
三,在上游修筑水坝,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黄河的流量。
一旦发生什么大洪水,水坝可以有效缓解下游的压力。
四,在中游和上游恢复水土。
经历千年的开发,黄土高原的生态已经到达极限,大量的泥沙就是在这里被湍急的河水从两岸冲刷下来,带到了下游去。
五,疏通黄河底部的泥沙。
好处显而易见,但施行起来却极为困难。在前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六,仿漕兵例,设立河兵。
为的是守护河道的安全,但贾珲觉得,吏治海晏河清之时河兵这个东西才能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兵必然会与漕兵一样越来越臃肿,朝廷长年累月的大量投入必然会造成贪污**之风。
而随着贪腐之风的袭来,一些真正掌握了治理黄河方法和世代从事河兵一职的技术人才反而无法真正进入这一行业。
大齐的漕兵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
不隔三差五的杀一批人是不行的,但并不是每代皇帝都有这个魄力与权力去开杀戒。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不是?
又看过几个皇帝重点关注的贡士之后,大家就散伙了。
该去当差的去当差,该去耍乐的去耍乐。
当然,不去耍乐也行,在座的就是大齐的核心班子,可以去开皇殿再议事啊。
贾珲就难得的留了下来。平日下了朝他都是赶紧回家逗孩子去的。
“有关万承训治河的法子,诸臣工有何看法?”
皇帝率先发问。
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不懂这个,只能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
“启奏圣上,臣等觉得,万承训不愧为前朝治河名臣万深之后。”
再也没有了声响。
“那这个方法可行吗?”皇帝又问。
众人还是没有吭声,这些措施看起来很好,但是万一出一点疏漏让黄河决了堤,那作为决策者的他们都是要背上万世骂名的!
“启奏圣上,臣觉得,万承训的方法可行,但还需要实地勘察一遍黄河才能最终决定。”
贾珲还是决定挺身而出。
这差不多就是前世大清国的治河策略了,只不过万承训的法子多了一个在中上游治理水土,防风固沙。
前清基于时代的局限性,没能意识到上游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导致黄河依旧频繁决堤。
需要承认的是,清代的治河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明朝所遗留下来的治河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传承的关系。正是有了明人不断实践和失败的经验,才能够增大清人治河的成功概率。
不管怎么说,清廷在清代前中期所进行的黄河治理工程,确实起到了许多积极影响并收获了很多成果。在治河工程基本完成后,黄河在几十年里都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至于建国后的法子
没那个技术和条件。
最起码,大齐朝组织不起来数百万规模的人力来一起修筑黄河。
此时黄河本身也没有到达黄河决堤回归故道那种危如累卵非修不可的地步。
但现在这种夺淮入海时长泛滥的情况也不是个事情,回归古道也是治理黄河必然要做的。
“另外,治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庞大工程,最忌讳的就是半途而废。”
不能今年有钱就修修,明年没钱了就放在那里不管。
“这些事情都还很远,万承训的法子也不知到底有无效果,还是让他进入工部水部历练上几年为佳.”工部尚书,大司空宗鸿达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