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符安东所言,你王培安是奉旨行事,难道自己这些人就不是了?
既然都是奉旨做事,且甘肃官员还肩负着平叛重任,自然可以不理你王培安查案。
当地方官放下顾虑,齐心对抗王培安时,后者一个人的力量就捉襟见肘了。
朱景洪却预料错了,王培安并无气馁迹象,而是继续进行着明察暗访。
六月初五,朱景洪随宁焕祥继续北上时,王培安选择留在武威继续查案。
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朱景洪专门留了二十名侍卫给他,也算是尽到了师徒之情。
所以在分别的时候,王培安还格外郑重的向朱景洪道谢,这是他第一次受到外人支持。
很快又是几天时间过去,当朱景洪已靠近嘉峪关时,王培安这边也有了重大发现。
这次他并未直接动手,而是将情况汇总成奏章,并将其直接发往了刑部。
既然这边的人集体不配合,他就把事情捅到天上去,到时候自会有人来料理此事。
地方上的实情让王培安触目惊心,官府压榨之甚已让民壮怨声载道,以至于民怨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来。
所以无论正国法还是顾大局,这些事他王培安都得管。
六月二十三,王培安的奏疏终于进了通政司,当天下午便被转入内阁,被摆在了次辅陈锦昀的案头。
如今西北一应军需调配,都是由陈锦昀来协调,由此可见朝廷对此战的重视。
也只有足够分量的人物,才能充分协调朝廷和地方各省资源,以保证西北后勤的充足供应。
这是个很庞杂的差事,所以陈锦昀每天大批量的票拟,每日奏疏至少要看两百道左右。
王培安未在西北任职,意味着他奏疏里所言与实务无关,陈锦昀甚至连看都不太想看。
可朝廷有制度,送进内阁的奏疏都得票拟,哪怕只是“知道了”三个字。
没办法,陈锦昀只打算粗略看一遍,可当他只读了前面的两端,他整个人顿时就来了兴趣。
几分钟后,他将整份奏疏全部看完,脸上竟露出了一缕笑容。
只见他提起笔来,仔细斟酌后票拟道:“军需供应,关乎平叛成败,既有贪腐引动民怨,便当委派朝廷重臣巡视,严查不法以保地方安定。”
这就是陈锦昀拟出的意见,可当他把票拟附上奏本时,却将奏本放到了最下面。
大概一个时辰后,最后五十本奏疏批复完成,太阳也到了落山的时候。
批好的奏疏被中书学士们拿走,接下来会把东西送到司礼监。
除了例行批复的票拟,司礼监会挑选出其中重要奏疏,递到乾清宫呈皇帝御览。
陈锦昀之所以要将奏疏放在最下面,是因为这样皇帝明天才会看到,今晚就是他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月前升任户部侍郎的苏文鉴,便是前任甘肃布政使,此人乃是赵玉山的门生,受其破格提拔才得以升迁。
为了自己的革新大业,赵玉山使了许多非常手段,尤其是在人事任命上各种“任人唯亲”。
王培安的这道奏疏,虽然说的是甘肃的极度**,但陈锦昀看到的则是打击赵玉山的机会。
三位内阁大学士,下午赵玉山去了户部,三辅郑志清今日休沐,所以出了值房后陈锦昀是独自离开。
倒不是内阁只有他一人,而是其他中书学士们没资格与他同行。
…………
时间很快来到第二天,朱咸铭在乾清宫看到了王培安的奏疏,这让他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让他格外的气愤的,不是甘肃百姓的苦难,也不是甘肃官员的贪婪,而是作为皇帝耳目的锦衣卫从未上报。
其他人不忠可以接受,锦衣卫作为家奴也不忠,则是朱咸铭无法接受的事。
所以在看陈锦昀票拟意见时,朱咸铭吩咐道:“传旨南镇抚司,锦衣卫甘肃千户所百户以上,全部革职查问……在任千户以渎职误国之罪,斩首传示锦衣卫各千户所!”
换句话说,这位甘肃千户皇帝亲自定罪问斩,可以省去南镇抚司不少功夫。
而这道谕旨一下,甘肃千户所可以说将经历换血,还不知有多少人会牵连其中,罢官杀头乃至于抄家。
“是!”程英小心回话,他知道皇帝此刻已是怒极。
见皇帝没有继续说话的意思,程英方才转身走到厅外,招来小宦官吩咐皇帝口谕。
而此时暖阁内,朱咸铭已在查看陈锦昀的票拟,看完之后他已皱起了眉头。
一番思索之后,他的神色越发冷峻起来,最终想要提笔写些什么,可他最终又放下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