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二百零八章 暴风雨降临之前的《东方都市报》(1/3)

“枪打出头鸟,”

江海的表情非常微妙:“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个时候什么都在讲究一个大跃进,”李若诚往嘴里丢了一颗花生米:

“图书发行也没落下,但质量就不能看了,好容易出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销售能不好?”

“那书不仅是孩子们爱看,”李怀英跟着老伴一块回忆道:

“当时,中央直接给每位领导发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交待他们每人都必须在书里学一些科学知识。”

“其实和第一版相比,64年的第二版就已经开始受拘谨了,”江山接过了话茬:

“现如今浦江图书馆里备得就是64年的那一版,行文基本上都在结合生活生产。”

什么西瓜能当炮弹吗?炸弹里为什么要放食盐?

有意思是,第二版的审稿人基本上还都是当时的大能,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各个如雷贯耳。

“那70版是什么样?”饭桌旁的刘小庆越坐越放松,时不时还给身边的余思归夹筷菜。

“编撰70版的人就更牛了,”江山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李若诚:“听说他们解答的每一个为什么,都能引用语录和马恩的著作,是这样吗?”

李若诚的表情似笑非笑:“一会你见着书就明白了。”

“当时看还不觉得,”李怀英看着江山笑道:“这会听老三这么一形容,还真觉得不简单了。”

在坐的几位,也忽然对这套书冒出了好奇心。

他们实在想象不出,如果每个问题都能引用语录和马恩,那将是怎样一套百科全书。

“你别管它是用什么方式回答问题的,”李若诚看着眼前的一帮年轻人:

“在那几年里仍然是很抢手的一套书,因为《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不多见的一套科普书籍。”

“要不说这位叶永烈厉害呢,”江山的确佩服的很:“在那样的年代,不但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还自己个写出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虽然这书的发行迟到了近二十年,却更能体现叶永烈当年的超前意识。

“老三,”江海看着江山摇了摇头:“这次还真给《浦江日报》捡到宝了。”

江山一时没听明白:“捡到什么宝了?”

“就你刚刚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呀,自打在《浦江日报》上连载后,他们家的发行量也在蹭蹭的往上涨。”

“噢,我还当什么事呢,”江山笑了:“要说这事的话,应该不仅仅是小灵通的功劳,李叔的《飘》才是头功。”

“啧,”李若诚抿了下嘴:“这事我当时就没松口,还是你做的老好人呢。”

“怨我,”江山一副舍不得的模样:“当初就该把《飘》拉到咱们《东方都市报》这来。”

“老三,”江海最近都在琢磨一件事:

“最近的《浦江日报》老露脸了,自打他当了科幻的先锋后,不少报刊都已经跟进了,我最近准备让老蔡也去找一部科幻回来……”

桌对面的江山,当即就摇了摇筷子:“大哥,科幻这事不着急,先等一等再说。”

最近,他也在盘算一件事,按说时间也该到了。

1979年底,一场针对科幻的风云,即将拉开序幕。

那天在浦江电视台看广告录像带时,古台长就跟江山提了件事。

说是译制厂打年头开始,就向中影打报告准备引进《星球大战》的影片,但直到现在也没被批准。

气的胡啸上他办公室里骂了半天街。

最后,两人得出一结论,应该是中影贪图便宜只想买过季产品。

可在江山看来,也不仅仅是为了价格。

里面的弯弯绕,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明白的。

现在的中影发行,就是后世中影集团的前身。

每年计划引进的影片,都必须得到顶头上司的允许。

1977年,大洋彼岸的《星球大战》上映后,一时间天下大卖。

为此,《人-民日报》在1978年时还特意发表了一篇评论文:

【这部耗资千万美元的影片,仅仅播映五个月就获得了近两亿美元的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