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一百五十九章 给下一届高考生的一份大礼(2/3)

“哎呦喂,那可不得了。”

“现在外面都快把咱们报社的《天天数理化》传神了。”

“那是,还压中了三道高考题呢。“

“哈哈哈,毕竟登了一个月的高密度化学集中训练。”

“就是,来来回回就这么多实验题,压中了也不稀奇。”

“可考生们不这么想,现在很多外市的中学,全都在订咱们《东方都市报》。”

“我今天还接到一个学校的电话,一订就是三十份……”

同志们的心情都不错,江海也不例外:“老蔡啊,伱的调动手续总算是走完了。”

打年头成立东方都市报社开始,所有人的调动手续早已经走完。

可浦江日报社,偏偏就卡着蔡文升的手续不肯落实。

最后,当人事部的同志报到总编室后,江海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件挂车尾的破事。

当即一个电话打到了市委宣传部。

蔡文升同志是从外地调入浦江市的。

和很多调至大城市的同志一样,当初一门心思只为留在浦江的蔡文升,签下了许多特殊条款。

其中最“致命”的一条,就是三年内不参与住房分配。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天-津与燕京都不足为奇。

“我也估计到了,”蔡文升苦笑着摇摇头:“关系一直被扣着不撒手,昨天忽然来个电话让我赶紧搬出浦江日报的招待所。”

办公室里的几位互相看了看,除了表示同情,都没怎么吭声。

这就是浦江与燕京的事业单位最大的区别。

在燕京,只要符合标准的事业单位,连续申请个几年,都能获得一块封地,用来建设各单位自己的宿舍楼。

这种在燕京很普遍的现象,搁浦江就不大常见。

当然,自己个掏钱的另当别论。

江海对蔡文升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搬出来正好,咱们报社虽然没有自己的招待所,可也不会少了你的住处。”

“哪啊?”蔡文升这两天都快愁死了:“您……准备把我安排在哪里?”

“啧,这还用问,”江海向上面指了指:“咱们报社三楼不是一直空着嘛。”

“有一间教室被用作值班休息室了。”

“对,再整理出一间教室给蔡主编。”

“一间教室……都给我?”蔡主编显然没料到,江海能有这样的安排。

“60多平方的教室,”江海早就替自己的骨干想得妥妥的:

“你想隔成两室就两室,想隔成三室就三室,总之老蔡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真的可以这样?”

“哎呀老蔡,以后你可是咱们报社上下班最方便的人了。”

“可不,”荣斌拍了拍蔡文升的胳膊:“三楼阳光最好,可以把嫂子接过来了。”

“只是单位暂时借住的,”蔡文升赶紧打哈哈:“哪比得了你们,能分到房子谁还愿意住单位啊!”

这是他迄今为止听过最好的消息。

比起浦江日报招待所的小单间,东方都市报三楼的整间教室,就等于是豪华套间了。

说实话,蔡文升还没住过这么大的房子呢。

“明天让传达室的鲁师傅找两个工人过来看看,该怎么改造你看着办,”江海同志一向重视人才:

“费用都从会计室走,等以后你分房了,也可以继续留给有需要的同志嘛。”

“那是那是,”已经在琢磨该隔几间房的蔡文升,越听越喜:“感谢领导对我们这些困难职工的关心。“

这多好,水电全免,还能在单位食堂代伙。

以后,可更要尽心尽力为报社加班加点了。

“好好干,在座的都一样,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向单位提出来,大家一块商量着解决。”

江总编的最后一席话,令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拍出了震天响的掌声。

压中高考题、发行量创新高……还有一位注重经济效益的一把手。

这样的单位,能不前途无量?

原本丢了老单位,跟着江海重建新报社后,多少还有些忐忑的骨干们。

这一会全都干劲十足,少了之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一个个的反而更能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了。

夜幕下的东方都市报社,当几位领导的自行车陆陆续续骑出大门时。

只剩下了最后一间值班编辑室,还亮着灯光。

江海沿着昏黄的路灯一路前行。

盛夏的人行道上,时不时就能看见携家带口出门纳凉的老百姓。

条件好一些的,抬张竹凉床搁在外面。

更多的人家,干脆就是一张草席沿街一铺,三两个扑了一头痱子粉的孩子,嘻嘻哈哈跑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