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第二百七十六章 设府置县(2/3)

这事杨涟也曾遍查经年以往档案,了解了不少情况,也看到了之前不少总督、巡抚也上过类似题本,亦或者下发过文书,要求地方兴修水利,但都收效甚微,基本上石沉大海,没有惊起一丝波澜,鲜有动静和成效。

他之前也对这个现象很是疑惑,难道安抚地方,接济民生,兴修水利不是地方长官的职责嘛。但经过他这段时间的实地走访,他也明白其中缘由了,问题就出在辽东都司上。

辽东都司全称是辽东都指挥使司,从指挥使司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辽东都司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民政、教育、钱粮,而在于军事。

所以辽东没有州县,只有各种军堡,卫所,各地官员也不是知府、知县,而是守备、参将等等,对于这些武将来说,军事守备的任务是第一位的,至于什么兴修水利,与民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都是其次。

在这种情况下,水利设施不完善也就能明白道理了,哪怕辽东都司最后实行了文官担任巡抚、总督制衡辽东,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在这种高强度军事体制的统治下,辽东百姓的生活自然跟关内百姓是不可比的。

这才是辽东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杨涟一直想要筹划上书的事情,便是想要让辽东设三司,改辽东内部的军堡为府县,设知府、知县统治。毕竟相比武将,杨涟还是更加信任文官的治理能力,再怎样也会在改善政绩上有一番作为的,不至于全然只知中饱私囊,啥都不干。

杨涟理清了思路,立刻开始奋笔疾书起来,今日他就要向皇帝上密奏,请求皇帝考虑改辽东都司为辽东三司,设立州县。

因对此谋划已久,思路自然清晰流畅,没过一会杨涟的密奏就已经写好了,他又稍微检查细阅了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找来密封的铁盒,拿出贴身的钥匙将其打开,小心翼翼的将密奏放了进去。

“来人。”

“吱”的一声,书房门立刻被打开。

“大人,不知有何吩咐?”

“把这个密奏交给驿丞,让其务必快马加鞭发至京城处。”

大明朝现有完整的驿站体系,现在还未到崇祯朝裁员驿站的时候,因为驿站体系还是齐备的,更何况这可是辽东巡抚的密折,任凭是谁都不敢怠慢,所以很快就有驿员拿着杨涟的密折,星夜出发,目的第一站便是广宁。

处理完事情的杨涟并没有立刻启程前往下一站,随后几天他继续待在牛庄堡,主持招募流民、屯田之事。

牛庄堡本来流民众多,但是听到官府招募的告示以后,立刻聚集在官衙门前应募,几天下来已经有千余人分的田土,正式为朝廷屯田。

“大人,之前向牛庄堡守备刘清明购买朝廷田土的李家家主李守国求见,他在府外送上拜帖说,说自己被奸人蒙蔽,不然定不会购买朝廷田土。

现在愿意向朝廷退换的五万两白银如数送给大人,用以给流民购置农具之用,也算了表自己的一份心意。”

杨涟听到这话,随后把手中的账册一放,脸上露出不屑之情。

“哼,这哪里是送钱,分明是报名罢了,帖子收下,告诉他说本官身体不适,就不见他了。”

“那这个钱该如何是好,是收还是不收。”

见杨涟如此愤愤然表态,属吏有些慌神拿不定主意,小心的问起了杨涟的意见。

“收,怎么不收,我们不是正为了钱粮的事情操心嘛,既然他有脸送上门来,何有不收之理!这下不用让熊廷弼头疼了,有人雪中送炭来了,把这个银子以牛庄堡守备府的名义收下,所有钱粮全部用来买农具、种子以及开垦农田之用。”

杨涟闻言立刻摇头起来,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他现在也不是迂腐顽固之人,有这么好的机会,别人送钱办事,他自然不会拒绝。

“卑职明白,现在就去嘱咐。”

“等下,这段时间招募了多少流民了?”

属吏思索片刻,立刻拱手道:

“最近宣传逐渐有所成效,西边西宁堡,沙岭驿等地的流民听闻也逐渐赶了过来,目前已经招募流民四千六百一十二人人,按照每人十亩来算,牛庄堡五十顷土地已经差不多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