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第二百五十三章 斩草除根(2/3)

“此事臣只是觉得奇怪,但并没有找到真凭实据,徐鸿儒自三月份开始就见了三波顺天府的人,这原本也没有什么,但他随后就向顺天府下面的永平派了两拨人。底下人也以为是寻常往来,只是记录在案不甚在意,但这连续三次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派人去永平?”

朱由校闻言一愣,去这地方干什么?

“朕记得伱之前说过徐鸿儒的师父王森,他之前创建东大乘教不是就在顺天府的永平嘛。”

骆思恭闻言连连点头,这正是值得怀疑和奇怪的点。

“陛下所言甚是,王森之前就在狱中交代说,他原本就是以永平府滦州(今河北省滦县)石佛口为据点开始传教,等发达后他也在顺天、永平等地置田数千亩。

可见永平府的白莲教徒众多,因此微臣怀疑徐鸿儒跟来自永平的教众有频繁联系,怕不是也想鼓噪他们起义?”

朱由校闻言摇头否认,他记得历史上徐鸿儒只是在山东起义,随后席卷到了淮河地区,河北跟京畿都没有叛乱的迹象。但此时他心里也拿不准了,毕竟历史轨迹已然因他发生了改变,想到这里他突然一阵心悸。

“有没有派人去跟着这些人,查查他们是来自永平哪里的?”

朱由校一边急切地问着,一边盯着朱骆思恭,想要得到确切的答案。

骆思恭当然派过人跟着这些人,面对皇帝关切急迫的眼神,他郑重的点点头。

“陛下,那些人就来自永平府滦县。”

得到肯定答复的朱由校顿时心里一惊,坏了,暗想果然没错了,看来这个徐鸿儒也想联合永平府的教徒起义啊。

想到这里他觉得当下有些棘手啊,相比较山东的徐鸿儒,永平府的白莲教徒急需提前剿灭捣毁,毕竟此地是前往辽东陆路的必经之地,北接蒙古,东连辽左,战略位置不可谓不重要,如果真出事那影响的可不只京畿,必须防患于未然。

“陛下,刘一燝大人求见。”

突然一声何宁的禀报打断了朱由校的思绪乱飞。

“带他进来吧。”

虽然不知道这时找他是何事,朱由校只是机械式点头吩咐他进来。

“陛下,要不臣先告退?”

“不用!你就这里候着,待会还要跟你商讨白莲教之事呢。”

见皇帝疾语摇头不放他走,骆思恭只得尽心候着,便退步站在一旁静候刘一燝的到来。

“陛下圣安!”

刘一燝在何宁的带领下缓步走进了冬暖阁,一进去就看到了站在一旁的骆思恭,心中也不禁惊讶,立刻对朱由校简单行礼。

“起来吧,赐座。”

“朕记得今日是孙承宗跟朱国祯入阁理事的日子,他们两个初任内阁,许多事情还不熟悉,你这个内阁首辅可要多多指点他们才是。”

刘一燝看到皇帝开门见山就嘱托新阁臣的事情,于是接过话来说道:

“陛下尽可放心,这二人也是老臣,对政务甚是熟练,现在进了内阁定会发挥其作用,臣跟沈灌、叶向高二人也会跟他们多多交流。”

朱由校闻言满意地点点头,他看刘一燝手中拿着一个题本,于是好奇地问道:

“有你这个话,朕就放心了。你向来持中稳重,你做事朕是放心的,今日过来可是有事要奏报嘛?”

刘一燝今日前来就是想说永平府士绅豪吏抗税的事情,现在见皇帝询问立刻如实禀报起来。

“陛下,今日臣跟叶阁老、孙阁老商讨京畿均田均役之事,孙阁老发现永平府对朝廷清理土地和杂役额之事含糊其辞,两次上报的数额都跟之前上报的相差无几,这明显是跟朝廷抗衡,欺君罔上嘛。

因此内阁建议派户部跟都察院御史巡视永平府,彻查此事,但为了威慑地方豪吏,怕要请陛下派遣锦衣卫一同前往才行。”

刘一燝把话一说完就看见皇帝沉思不言,反而站立在一旁的骆思恭突然开口问道:

“请问阁老,不知是永平全府皆是如此吗?还是下面几个县在弄虚作假?”

刘一燝看到骆思恭这般提问甚是奇怪,随后看了看皇帝,发现皇帝也在寻求答案,于是略思索了下。

“永平府下面最大的县便是滦州了,这个地方豪绅众多,县令空缺,他们的土地跟杂役额占到了永平府的一半左右,我看了户部送上来的条陈,每次滦州县都是最慢的,每次的数额还都一样,根本没有悔改之心,因此内阁建议,要对滦州的豪吏进行严查,这也是户部跟都察院御史此次清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