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确实是很多电影里塑造人物的必要道具,哪怕是耍帅也很有性价比。
张颂纹长得也就中人之姿,但最后反手抽烟这一下,老好人的伪装立即卸去,眼神里都是嗜血迷离的情绪。
这一刻,是电影的终结,也是他的高光。
随后现场响起了持续不衰的掌声,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才渐渐熄火。
还要感谢现场足有三分之一的华人观众,因为有中文原声加上字幕,故事看的非常明白,只觉得牛逼到了极致。
在他们的带动下,掌声才能做到络绎不绝,最卖力的当属刘艺妃了,她在地平线单元看了这么多天的文艺片,没有一个能跟《他是谁》相比的。
就说蔡明亮的《那日下午》吧,同样是实验性质的电影,那个就看得很难受,电影结束观众起码走了一半。
国外观众哪怕对《他是谁》理解上有困难,但光影的魅力,镜头的设计是共通的,都能get到,也认可这是一部好电影,就是最后的字幕有点扫兴,这种有魅力的杀人狂魔就该笑到最后啊,干嘛告诉我们他被抓了呢。
除了最后的真实案情通报,整部电影完全就是一部典型的影展型影片。
何谓影展型电影,就是没指望票房赚钱的电影,不取悦观众的电影,是作者电影。
这一来一回开销可不小,可没想到竟然还真组织到了装满一架民航飞机的影迷。
这件事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让同行导演们羡慕嫉妒的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王权堪称恐怖的号召力,这比那些追着偶像全球巡演的歌迷也不遑多让了。
后来有台媒采访到正在抬北拍《非自然死亡》的范兵兵,她承认了这件事,并表示自己很快也要飞去多伦多跟导演会合。
有些媒体故意拿那些一星用户说事,营造了一种《他是谁》口碑两极分化的景象。
然后就是交合,嘻嘻~
因为《寄生虫》被禁播的消息泛滥不绝,很多王权的铁杆影迷担心在国内没有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甚至可能永远都看不到,于是有好事者组织包机去多伦多电影节看这部电影。
长评基本都是四五星,短评也是四五星居多,但也有少数人打一星。
昨天电影首映后,好多外国记者采访自己,幸好自己英语不错,看来也不是没有希望吧。
是不是今年就别想看到两部王权电影了?还是说永远都别想看到了。
虽然他肯定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拿到最高的金狮奖。
至于王权带来的这些演员,参加完首映礼后,除了张颂纹、姜沛瑶以及没什么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张嘉宁外,其余人都作伴回国了。
一天之内,豆瓣上新增了一百多个长评短评。
“这片子很难评,我给三星。”
“神作,比《寄生虫》还厉害,满分五星,我想给六星!”
《他是谁》则肆意随性,将光影艺术玩弄于股掌之中,哪怕理解上有困难,但更对这些小众影评人的胃口。
孟子艺咬着嘴唇,“好吧,主人~”
年仅三十岁的艺术家,太了不起了,如果自己再年轻二十岁肯定扑上去了!
许情没看过《寄生虫》,但看过《他是谁》后,王权在她心中的评奖已经上升到“艺术家”这个层面了。
王权一走,孟子艺就是自己在威尼斯的代言人,包括一些华语电影人的活动她都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也算是对她的一个锻炼。
包括人在威尼斯的各路媒体,在采访冯晓钢、管唬他们的时候也都是在问对《他是谁》的评价。
不过这又在国内引出了迟迟没有定档的《寄生虫》的话题,这都快小半年了,当时一起上戛纳的《我不是潘金莲》《别告诉她》《刺客聂隐娘》都已经上映,《山河故人》也定档10月底。
“有些人看的是故事,但这部电影我看的是光影的运用,当银幕上的光反射到几个主演脸上的时候,银幕故事和演员完成了对话,太特娘艺术了,推荐给所有学电影的人,五星,五星!”
~
张颂纹第二天一大早就买了新的场刊杂志,《他是谁》已经有五个机构进行了打分,目前以3.3的评分均位居本届第一,不愧是权导啊!
经过了《寄生虫》场刊最高分摘得金棕榈的前例后,张颂纹再也不信什么大热倒灶的事了,就算拿不到大奖,但评分高,拿奖的概率肯定比评分低的高。
国内是甭想了,不过很快就有消息传出,王权将带着《寄生虫》亮相多伦多电影节的开幕式。
孟子艺不愿意,她不敢想象和王权分开的这几天自己会多难熬。
而不出所料,这些电影人对《他是谁》的评价都很高,冯晓钢更是说出了:“我现在更加好奇,能拿到金棕榈的《寄生虫》得多好?”
把孟子艺留下来,如果组委会通知剧组留下来参加闭幕式,她就可以告诉王权,王权就飞回来,如果不需要参加,他就直接去洛杉矶了。
“垃圾,观影体验很差,一星。”
王权笑了,“难熬的话你不是有仿真的吗,现在可以用了,乖,听话。”
毕竟现在《他是谁》流量高,哪怕王道和猫眼没花钱,各种营销号也不要钱地凑了过来。
可如果拿不到金狮的话,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希望拿到最佳男主角银狮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