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67章 景泰九年的大明,把安南王变成傻子!(2/4)

宫中正在张罗,封后大典。

皇子刚办完弥月宴,四个皇子一起办的。

朱祁钰只是露个脸,也就过去了,他并不上心。

徐珵给他上了奏章。

说今年早种出来的地瓜有毒,吃完毒死了人。

因为是特殊培育的,放在屋子里,用火烤着育苗,早早种下的,五月刚好结出果实。

结果,有毒。

原因还在找。

朱祁钰让他带人研究。

玉米长势喜人,去年的种子大部分都长出了幼苗,还得看结成果实是什么样子的。

密奏里全是详细的育苗、栽种、繁殖的过程,朱祁钰看得津津有味。

看了很久。

脸上露出笑容:“徐珵做的不错,若天下有一百个徐珵,这粮食已经推广下去了。”

“再去民间征召,懂农事的人,统统收入农业司。”

又打开一份密奏,是从南京送来的。

看完之后,朱祁钰脸色阴沉:“含山公主逗朕玩呢?数次推脱,怎么?觉得朕没她不行?”

含山公主和皇帝讨价还价,当皇帝接受价格时候,她居然虚晃一枪,却说自己没有海船,愿意进献两千艘江船。

“把杨璇诏来。”

杨璇被陈舞阳折磨后,上书致仕,被皇帝诏入京中养病。

海船之事,挠破了朱祁钰的头皮。

等着自己建造海船,猴年马月了。

逯杲给他上了封密奏,说安南权臣家中有很多海船,若能将这些海船收归中枢,中枢就不缺船支使用了。

这封密奏启迪了他。

对呀,安南权臣家中尚有数万艘海船。

大明士绅家中会有多少?

海盗手中又有多少?

若能将这些海船收归中枢,他就不用为海船发愁了。

所以,他才对含山公主一再让步,就是想拿到尹家手中的海船。

正想着呢。

杨璇进殿,跪地行礼。

朱祁钰却神游天外,过了好半天才看向他:“起来吧。”

“病养得如何了?”

“回陛下,微臣得太医院妥善照顾,身体将养好了。”杨璇纯粹是被陈舞阳折磨的。

离开陈舞阳,他的病就好了一半。

“陈舞阳骤得富贵,做事没有分寸,别跟他一般见识。”

那叫没有分寸?

杨璇应了一声,皇帝都说话了,他能怎么样?

“若你心中有火,朕把他舅舅许感宣来,让他给你磕几个头,此事就此揭过,如何?”

朱祁钰看向他。

杨璇可不敢让太监给他磕头!

太监,只有皇帝能用,他一个臣子用了,那不是僭越吗?

“有陛下说和,微臣自然不会怨怼陈大人。”杨璇挤出一抹笑容。

朱祁钰笑了起来:“你是有心的,心中尚有朝堂。”

猛地,杨璇浑身一抖。

说得是他家中藏着“船”画的事。

隔了这么久,皇帝为何忽然旧事重提?

难道和含山公主谈崩了?

“微臣是陛下臣子,对陛下忠贞不二,不敢有任何其他心思!”杨璇顺杆上爬。

“顺天府尹王福,在任上十几年了,虽有小错,但为官公允,在民间颇有好名声。”

朱祁钰幽幽道:“朕欲重用王福,想启用你取代他,做应天府府尹。”

杨璇却没半分喜色,皇帝给他官,肯定要他付出相应的代价。

啪!

朱祁钰把密奏丢到地上:“看看。”

杨璇捡起来,阅览后,顿时明白皇帝的心思,这是要对尹家动手了。

“你怎么看?”朱祁钰问。

“含山公主戏弄陛下,其罪该诛!”杨璇磕头道。

“她终究是朕的长辈,如今又身患重病,唉,难啊。”

他有了儿子。

宗室还算稳定,百王府会在入冬之前竣工,诸王都会搬进去,还算安定,不能节外生枝。

杨璇咬牙,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

皇帝需要他进献毒计。

好处就是,得到顺天府府尹,王福让贤。

可若选择拒绝皇帝……

杨璇重重磕了个头:“既是重病,就该一病不起!”

“怎么个一病不起呀?”

朱祁钰眼神玩味地看着杨璇,这个曾经在南直隶长袖善舞的人,却在皇帝出谋划策。

他很会当官。

如变色龙一样,懂得适应各种君王。

以前朱祁钰管得松,他就和江南士绅搅在一起,窃取大明利益;

皇帝权势缩紧后,他又变成了忠臣孝子。

杨璇既然已经说了,就不怕说透:“含山公主年事已高,请陛下派一太医,赐些药物,含山公主人老成精,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倒是毒计,但这不把朕装进去了吗?”朱祁钰不满。

杨璇使劲磕头:“微臣愿去南京,为陛下探望含山公主病情!”

这人不止聪明,还狠呢。

为了权势,名声也不要了。

这是条好狗啊,放在顺天府咬人很好。

但也要戒备他反咬朕一口。

“等你回来,顺天府府尹的位子让你来做。”

朱祁钰嘴角翘起。

含山公主一死,尹家的所有一切,都要收归内帑!

你连几艘海船都舍不得给朕,那就把全家的命交出来吧。

“跪安吧。”

杨璇恭恭敬敬磕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他走到门口时,朱祁钰忽然问:“对了,范青说你家的女公子,是个了不得的人儿,送进宫里伺候吧。”

杨璇面露惊喜之色,使劲磕头:“微臣遵旨!”

倘若女儿入了圣眼,诞下一儿半女,他的地位可就不一样了。

“去把王福宣来。”

王福,是个能臣,也得妥善安排。

朱祁钰斟酌的时候。

覃昌叩见,后面的太监端着一个托盘,用红纸卷着。

打开后,里面都是一个个崭新的银币。

正面是大明国旗的图案,背面写着“景泰通宝”,有详细压币日期和编码。

用的是壹贰弎这样的汉字做编码。

对着银边一吹,阵阵回声,声音悦耳。

“皇爷,已经制成十万枚银币。”覃昌磕头道。

朱祁钰把玩:“一天能压多少?”

“回皇爷,银作司匠人近万人,每日能压三万枚银币,只要银子足够,速度还能提高。”

覃昌最近在组建银作司,又征召一批银匠入司。

“一分银币的呢?压了多少?”

一两银子的银币,姑且算作一元钱,但并没有推出一元的概念,还是用两计算。

朱祁钰把明制从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

十分银币,就等于一两银子。

“回陛下,已经压出一百万枚。”覃昌回禀。

以后就通行银币,收回铜钱。

大明严重缺铜,朱祁钰还不知道哪里有铜矿,海外银矿多的是,单纯把倭国打下来,银子够用一万年。

干脆,废停铜钱,全用银币。

“继续压制,把内帑、户部所有银子,全部压制成银币。”

朱祁钰道:“就定六月初六,就把银币推行下去。”

“奴婢遵旨!”覃昌磕头。

又叮嘱几句,打发走了覃昌。

冯孝回禀王福在偏殿候着呢。

“宣他进来。”

很快,王福由太监引着进殿叩拜,他身材颀长,三绺长髯,飘然若仙,说话声音磁性,很是好听。

“赐座。”

朱祁钰对王福的政绩总体来说,还算满意的。

“王卿,你在顺天府府尹的位置上,多少年了?”

“回禀陛下,一十七年了。”王福跪下磕头。

“坐着说,这是养心殿,没那么多规矩。”

朱祁钰让人给他倒茶:“京师安稳,你居功至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