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曹昂有大帝之姿 第二百八十三章转瞬之间,四族已得其三!【8000字求月票求订阅】(2/4)

“在逐走了袁术,平定豫州一带后,我曹家不日便会重启讨伐董卓之事,届时由我曹昂亲自领兵西进。”

“诛灭董贼,光复汉室,将被其挟持的文武公卿,一并解救出来!”

“如此,公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

原本还半眯着眼睛,作悠哉悠哉状的钟迪,刹那间便表现出剧烈的反应。

“唰”的一声抬起头来。

双眼瞪的老大,直勾勾的凝视着曹昂,眼眶中仿佛有流光溢出。

若是仔细观察的话。

便可见钟迪那捏着拐杖的右手,在隐隐发力,以至于指关节都有些发白,干瘦的手指变得越发狰狞。

“将军此言,可是当真?!”

曹昂毫不迟疑的重重点头。

斩钉截铁的说道:“此乃我曹家的作战方略,我父亲曹操亦知晓之,最晚在平定兖州周边之后便会施行!”

……

“笃笃!”

钟迪的拐杖在地上猛敲了两下。

接着这个年近六十的老人,那苍老干涩的声音中,却难得带上一丝激动。

“我儿钟繇钟元常,眼下正在长安为官,身受董贼胁迫,老夫是日夜为其担忧,生怕其遭受性命之危。”

“除他之外,长安尚有诸多钟氏子弟,将军若是能信守此言,率兵攻灭董贼,将元常及其余子弟解救出来。”

“老夫愿代表整个钟氏,尊奉将军为主,支持您的一切决定!”

说了这些,尚且未完。

钟迪接着又指了指县衙的方向。

而后毫不犹豫的表态。

“待会儿晚宴之时,无论其他三家是个什么想法,钟家都会支持您,愿为将军掌控颍川尽绵薄之力!”

直接从态度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差没有当场奉曹昂为主了。

之所以能做到这个地步。

除了钟繇是钟迪的亲生儿子之外。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眼下整个钟家中青年一代,能够挑大梁的,此刻都在长安城。

偏偏最近得到消息,说长安城那边颇有些动荡不安。

一旦族中子弟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偌大的家族将会陷入青黄不接,新生代力量断绝的尴尬境地。

因此曹昂将战略计划摆上台面后。

钟迪才会激动到无以复加。

甭管曹昂能不能办到此事,只要他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想法。

那都是一条解救亲儿,以及钟家其余子弟的大好渠道。

这个地方一拿捏。

钟迪又岂有别的选择呢?

…………

钟迪走了。

在与曹昂立下约定之后。

便拄着拐棍,被搀扶着离开了。

望着老同志远去的背影,曹昂嘴角不由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莫测的笑容。

其实在从荀攸的嘴巴里,了解到关于钟家的情况之后,曹昂就想到了通过这个法子,来进行突破。

毕竟一旦将家族子弟解救出来,就意味着能够迅速恢复元气。

而作为家族优秀子弟的代表,也就是钟繇,能够迅速扛起家族大梁,这对一个成熟的世家而言,无比重要。

如此一番思绪过后。

曹昂将念头收拢。

复又看向荀攸。

“公达,按照你所说的,陈家在难易程度上排第二,是否如此?”

在荀攸点头给出回应后。

曹昂抬起手,便向前一推。

“打铁还需趁热,钟家已经折服,此时合该一鼓作气。”

“走,且随我拜会陈公!”

……

陈公就是陈纪。

说这个名字或许不熟悉,但如果论起他的字“元方”,想必不少人就耳熟能详了。

这老爷子今年六十二岁。

和钟迪属于同一辈人。

同时也是陈家硕果仅存的老同志,自然而然的也就是陈氏族长。

陈纪之父,乃是当初名动天下的,颖川四长之一的陈寔,别号陈太丘。

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所提及的乃是同一个人。

而这篇文章中的“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就指的是陈纪。

对于曹昂而言。

这样曾经活在课本中的人物,如今居然活生生的站在面前,着实令他感到有几分奇妙的意味。

而当这老爷子并同其子陈群。

亲自到门外相迎的那一刻。

这种奇妙的意味就越发浓重了。

陈群陈长文,这位也同样不简单。

抛开他身上凝聚的诸多名气光环,最令曹昂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便是这陈群,乃是九品中正制的主创者,也就是说,世家门阀天下的景象,是从他这儿得到了制度上的支持。

……

对于九品中正制。

曹昂可谓是深恶痛绝。

这玩意儿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设立之初,对于遏制清流乡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巩固了朝廷的统治。

但它的弊端实在是太大了!

大到所谓的好处,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说没有好处。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给人才设定品级,由品级来决定一个人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其升迁的快慢。

而负责评定评级的,则是中正官。

在制度设立之初,中正官一般都是地方官员兼任,往往是由郡太守,或州刺史推举,或者朝廷指派。

也就是说,在设立之初,人才上升的渠道,还是掌握在朝廷手中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上逐渐对这套评选制度进行侵蚀,再加上朝廷,必不可能如立国之初那般强势。

很快,负责评定品级的中正官,就变成了由地方上自行推举,甚至当地的几个宗族坐下来,一边喝酒一边推定。

同时评定品级的根据。

也从家世、德行、举止,德行占据最主要的评分标准。

变成了家世压倒一切。

可想而知。

在转入这个阶段后,本意是想打压清流乡党的九品中正制,反过来就变成了助长歪风邪气,固化阶层,巩固世家门阀统治的最强有力武器。

若是朝廷一直强势便罢。

一旦出现倾颓之态。

那么分崩离析的速度,将会比一般的封建王朝,还要快上十倍百倍。

可如果作为王朝的统治者。

又怎能寄希望于后世之君代代强势,永不出错,朝廷永不倾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