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神的后代 第十三章 帝都的生活 (五十三)(1/2)

神族学院是神族降临后,在降临地拜尔山下划出神族活动区后,设立的学院。

这是一所专门传授各族科学知识的学院。

这所学院在神隐日之前是长期对外开放的,但神隐日之后,由于神族全部退回生存塔后,就变成了不定期开放。

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才会开院一次,一般一次都会开放五年时间。

神族学院设立初期,大批的人族少年进入学院,为人族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学院只开放了五年,神族便因为神隐日的到来被迫关停了。

那时候神族大量病疫,全部回归神族塔内,从此,大路上就很少出现神族的身影。

当时许多神族收留的部分信徒在神族塔外的湖边建立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负责接收各种神族所需要的资源,并定期送往神族塔。

由于建立这个村庄的人都是神族信徒,也是义务为神族服务的,所以这个村庄就定名为信义村。

信义村的居民是最接近神族的,他们也得到了一些神族的知识,这些居民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运用,用了几代人的努力将信义村建设成一座贸易城市,但始终没有更名,依然叫信义村。

神族也通过信义村各种物资的支援恢复了一些生机,并在二十年后再次开放学院。

不过因为神族又部分所需物资大陆上很少见,所以神族学院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开放,所以每次在开放五年之后就会关闭,再次囤积资源。

也因为这些资源积攒困难,所以开放时间也变成了二三十年不等。

不过每次神族学院的开放,都会教授大量学员,这些学员基本以人族为主,南北兽族为辅,当然还有少数矮人和精灵。

学院教授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为大陆各族输出了各种人才。

当代人族皇帝已经感受到来自帝国各处的威胁,正要力图改变,他现在缺的就是大量效忠帝国的人才,所以当他受到这一消息时非常激动。

但是激动之余他也感到有些无力,因为送往神族学院的最好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而现在帝郡之内拥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大多是贵族、富商的子弟,这些人大多养尊处优,只有少数人会甘冒危险远赴数千里外的神族进行深造。

如果派一些没有文化的贫苦子弟前往,五年时间,只能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帝国又补益不多。

更何况,此次的两千个名额还要分配给帝国各族,自己获得人才的同时也在为各族提升人才。

皇帝此时的脑中一团乱麻,两千个名额他想独占,但手里也没足够的生源,分份到全国那自己所能掌握得有觉得太少。

他想找人商议,但此事现在还不能让那些大臣知晓,到时候不知道谁就会把这些机密传扬出去,使得他这个皇帝处于被动。

皇帝坐在他的椅子上苦思了一整日,最后他决定无耻一把,在帝都招收五百名学员进入选送队伍,然后向各族分派五十个名额。

他通过粗略的计算,这样帝国八个大族只分到四百个名额,哪怕他们厚颜无耻也最多每家选送一百人,也最多八百名额。

中原各州府大概有三十多家,但因为纷争不断有些已经名存实亡,有些还在爆发战乱,所以真正能收到消息的最多也就二十家,占名额一千人。

帝郡、八大族、中原各族,三者相加最多两千三四百学员。

然后皇帝又计划了行动路线,他以中原战乱时起为理由,将行进路线设定在北方,大多在兵、御两族的控制范围之内,一是保证了安全,而是避免南方各族在行进过程中以伤、病减员为理由继续往队伍里加塞学员。

而南方各族的学员让他们自己的族人按时护送到途经的北方各个城镇,以避免途中的时间浪费。

这样即便有人要在人数上坐手脚也只能是北方两族,而这两族里兵族是皇家的亲族,御族至少是保皇派的,不会让皇族招受太多损失。

剩下的问题就是帝郡的生源,帝郡只有四所正规的学院,分别是:皇家高等学院、帝都中等学院、帝郡西南学院和帝郡东南学院。

这四大学院中皇高和帝中将是主力,他将余留三百个名额。

西南学院主要还是以南方各族的势力居多,而东南学院是一家以培养帝国海军为主的学院,所以这两家学院每家只能得到五十个名额。

帝都还有一些小型的私立学校,所以皇帝决定将剩余的一百个名额面向大众。

现在他唯一担心的是他定为主力的三百个名额能否招满,皇高和帝中两所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富商、贵族子弟,他们是否知道远赴神族的重要性,他们是否能吃得起长途跋涉的苦和艰险,他们的家庭是否愿意让他们去吃这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