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李皓此次功劳不小,无论是最开始的救下吴汉所部,挽救了汉军主力;还是后来的异军突起,拿下上邽瓦解隗嚣的陇山防线;到最后又进占汉中,打破蜀地屏障,为后续剿灭公孙述打开了一条通路。
最终论功行赏,给李皓升迁的官职却是军司马之职,秩比千石,直接归属到了新任征北大将军来歙麾下。
怎么说呢,这个官职其实不高,至少相对于李皓立下的功劳而言,只能讲是说的过去吧。
唯一比较欣慰的,就是文帝没给李皓头上再弄个校尉上司,而是让李皓独立领军,这就意味着李皓在之后的战事中不会因归入体系而丧失独立作战的主动性。
并且李皓之前统领的兵马是全部留了下来,让李皓接着统领,而不是如同其他州郡兵马那样,在战事停歇之后便被遣了回去进行轮换。
另外也是为了弥补下李皓,除了给李皓赏赐了不少庄园财帛之外,根据李皓所呈报军功,李皓麾下将领的封赏也是格外丰厚。
甚至后面还亲自把李皓招到面前,灌了好一通鸡汤,不过其实就算是文帝不这么做,李皓也是能理解的,毕竟过不了多久就还有一场战事,除非文帝不打算用李皓,否则他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若是这次就把李皓的位置抬高,那后续李皓要是再立了大功怎么办,不封赏肯定是不行的,毕竟大汉最重军功,有功不赏会寒了军心。
可若是赏了,李皓如今还真般年轻,总不能真让他和吴汉、来歙这一帮老将官秩相当吧,李皓又不是文帝的好大儿,他才不愿意为李皓弄出这趟麻烦事。
而且李皓袁家嫡子的身份也不好拔升的太快,毕竟袁沛现在就是州牧,有姻亲之好的梁无忌也是州牧,若是李皓的官职太高,有违他限制世家权利的设想,所以只能是苛待一些了。
只是文帝对于李皓的心思不怎么了解,还是有些担心李皓会心存芥蒂,所以又让之前与李皓有过交集的来歙、吴汉、崔佑等人,一一来看望李皓,明里暗里的劝解李皓宽心。
弄的李皓无可奈何,只能是一再表明心迹才让他们相信自己真的是想开了,也没有心生怨怼,而后这来的人也才少了。
等空闲下来以后,李皓这才注意到在这众多封赏当中,有一道封赏稍稍引起了李皓的注意,那就是凌不疑因在冀县和落门聚之战中为军先登,被封为羽林右监丞,秩三百石,正式入仕为官。
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情况如何,李皓是不知道的,毕竟那个时候李皓人已经到了汉中,而后回到长安之后,又长时间在府中养伤,没功夫去打听。
不过不管这事的起因是何,李皓都能想象到后续凌不疑的升官速度,只怕等下回剿灭公孙述后,这家伙但凡能立些说的过去的功劳,很快就能爬到自己头上,这真是让人羡慕啊。
所以李皓想着,要不要去和他攀攀交情去,倒不是要求他什么,而且看能不能从他身上借点势出来,因为文帝为了他的安危,给他配的一定都会是精兵强将,说不准后面剿灭公孙述的时候,还可以借用下他来帮着啃下硬骨头。
只是还不没等李皓伤势好些开始行动,文帝便要启程返回雒阳去了,而凌不疑也随行护卫一同走了。
至于李皓也被留在了长安养伤,等伤好之后便直接去汉中,等候后续作战命令。
另外除文帝之外,其他的将领调动也很大,比如崔佑、吴汉、岑彭等人也都相继离开陇西,只不过崔佑这一批是回了雒阳,而吴汉、岑彭他们则是直接去了荆州。
看来剿灭蜀中的南线战事也不是万松柏主持的,那时凌不疑在万府的话,看来也是带有不少修饰性的。
等这些人都离开后,一下子长安就冷清下来,而李皓有伤在身又不好出去熘达,一时间还真有些无聊。
直到过了几天,李皓突然接到了两封飞鸽传信,一封从徐州发来的,另一封则是由胶东发来的。